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0

稳定是主流,变化是方向。

本文章没有什么主题。

前段时间看到Buzz上有人share了一条休闲到极点的所谓科普:6个古板的认识,但科学家却说这是真的。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女人跟男人怎么怎么不一样之类的,但是从头到尾找不到哪个科学家。敢情作者自己是科学家吧?还真连作者是谁也找不着。这种东西不是说不可以存在,但居然有人转,可见世上有何等脑残之人。

有人说我是职业病,我看啥都像看paper一样。但人家看这个只是为了娱乐,大家都喜欢各种各样的“有此一说”式的无用信息,就当听音乐,所以张悟本才有市场。

与其说我是职业病,不如说我是人有病。是我人本身有病,才选的这个职业。我的病就是:说话做事要体现IQ和思想认识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相反正常人并不是说就是IQ低或者高雅不起来,但偏偏放松对自己要求,美其名曰“不想活得这么累”。之所以我身边大多数人不如我牛,不是因为他们比我笨,而是比我懒;同理,比我牛的那些人,多数已不是因为比我勤奋,而是先天比我聪明,我就算每天只睡三小时也自叹不如。

这又联系到求真求善求美这个问题上了。我曾经讲过很多次,有很多人是求善求美的,倘若善的话,假亦可。所以逢年过节都要说恭喜发财。真发财了么?没有。但发财是好事,所以就算是假话也不怕多说。像“6个古板认识”那种文章,虽假但美,很多人就无所谓。因为——再说一次——他们都不是抱着求真的目的生活的。相反,如果抱着求真的目的生活,只要是真的,哪怕是恶的、丑的,也要面对。就好像鲁迅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很多女人以为那些男人之所以信奉这句话是耍酷耍到头脑发热,以为男人热爱专门搜寻淋漓鲜血来直面个够,故意把人生搞到很惨淡才安乐。她们因此非常不屑,她们努力幻想着的世界是不存在那些东西的,她们努力经营的人生是只有甜味和美色的,男人越去直面那些,女人就越搞这些。

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就幻想了很多东西出来,因为他有神经病。他的这种神经病具体就是没有能力区分自己幻想出来的东西和现实看到的东西的区别。幸好他幻想出来的东西出现了一个绕不过的逻辑谬误——小女孩N年没长大,这才从理性上承认自己有病的事实,把对幻想与现实的判断放心地交给信任的人代做(问旁边的人有没有看见自己以为看见了的东西)。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是男人故意要去杀人找血来“直面”一下以示自己为“真的猛士”,也不是我故意找那些一堆数学公式的paper作为自己的职业来显示自己的IQ。而是现实如果你不去面对的话,你一定要编个谎话,生造另一个情况来代替你记忆中的相应链条。对于那些脑子逻辑性狂差——即脑残者,每每临时随便编一个谎话就行了。就算他的回忆的逻辑变得支离破碎,他自己也觉察不出来。但是对于头脑正常的人,编的谎话多了,难免就要陷入用一个更大的谎话来圆之前的谎这种深渊里去。懂点道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不明智的。怎么才明智?“直面”最明智。

你妈妈割腕你偏说她在拍戏,有血你偏说那是茄汁,给埋了你偏说棺材是空的,家里没人做饭你偏说你妈出差去了。只有这些人才会去看那种像“6个古板认识”这样的所谓科普文章。

最近高考的新闻比较多,偶然听到教育局说今后高考改革动态:稳定是主流,变化是方向。我心想,她妈妈是不是出差去了?

关于问题期刊Medical Hypothesis的投票结果

前段时间,Elsevier平台下的期刊Medical Hypothesis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该期刊不执行同行评议,并且公开其初衷是发表:

radical, speculative, and non-mainstream scientific ideas

直到该期刊登出一篇关于AIDS并非HIV导致的hypothesis,学术界的不满情绪就爆发了。Elsevier要求该期刊主编马上建立同行评议机制,否则必须撤刊。Elsevier旗下王牌医学期刊The Lancet也刊发社论批评Medical Hypothesis。但也有不少人认为hypothesis是科学进步的创新之源,乐见该刊的延续。我曾经就此写过一篇文章Science针对此展开的网上投票近日公布了结果。有50.4%支持票、38.2%反对票,剩下的是不确定票,总票数为1368。我也投了票,是支持票。反对意见中比较主流的反倒不是说没有同行评议就不行,而是担心该刊的内容被媒体和公众误认为证据确凿的科学结论来宣传和对待——他们认为哪怕该期刊作出清楚的声明,媒体和公众总之还是会误解。

Medical Hypothesis和我国民科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刊以大标题承认自己的内容仅仅是hypothesis,并且不乐意媒体将其内容作为conclusion去宣传;而我国的民科往往相反。该刊没有同行评议,之所以仍然可以安全存在,恰恰它的读者设置于同行并不缺位的学术圈内部,而不是充满非同行的大众媒体。它之前所惹的麻烦就证明了这一点:一篇AIDS不由HIV导致的hypothesis首先是在学术圈内部引起争议,而不是先到社会公众之间忽悠一圈再等专家来辟谣,说明它是学术圈内部,同行之间的事情。期刊没有设置小同行评议,却不拒置身于大同行评议之中。

在保证这一点下,科学家们并不反对胡思乱想,反而很喜欢这么做。我看,做科研的最大乐趣就是professor们下午茶时间互相吹牛。Medical Hypothesis只是把这种原本小圈子内的吹牛内容公开给大圈子,过半数人支持当然是可以预见的,不支持的人多数也是担心媒体误读,并不是害怕hypothesis本身——这从投票结果下面的评论区里就能看出来。

自由是虚幻的感觉

很多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的赐予,一旦他人不赐予,还可以有大条道理去谴责。好像这个本来属于自己的幸福从一开始就被他人占着了,催他人还债是天经地义。这样的人心里会认为世界上有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是自己应得的。

我就是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东西是自己应得的,不知道我负出的哪份努力是“不公平的”。我很看不惯那些认为什么都是自己应得的人,整天愤愤不平。

所以像李亚辉被科学网封掉这种事情,我认为很自然,很正常,很符合常理,很活该。因为他一早并不是不知道科学网爱封不封,封谁谁。

不过,很多人把科学网当做“自己的家园”了,于是对科学网应该怎样怎样,应该多点啥少点啥很有意见。我就纳闷,前几年科学网不存在的时候你怎么也没显得无家可归呢?怎么有了科学网之后你就好像这是你自古以来的家园一样守卫呢?这不应该是一个突然的额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么?

所以说李亚辉得罪了那些把科学网当做自己家园的人,他玷污了这些人心目中的家园,所以被赶跑,也有可能。所幸,李亚辉自己并没有把科学网当作他的家园,因为很明显他并不是除了科学网之外不知道去哪里写博客好了。他还是知道的——他又去了新浪网写博客。就让那些除了科学网之外不知道哪儿还能写博客的人留在科学网好了。

好吧,有很多人例如王鸿飞老师和Neil老兄,我相信他们不是不知道除了科学网之外还有地方写博客,只是他们不愿意这么做。有愿意这么做的例如说我本人,还有李淼老师。如果要区分这两类人的话,只能看“科学网”和“自己网”有什么区别了。那区别就是,我自己没有能力控制来看我博客的都是谁谁谁——我也不关心。但是科学网通过新闻、论坛等其他频道,以及尤其是其背景的正统性,可以比较多地吸引到学术圈的人。所以,偏爱在科学网而不是其他地方开博客,目的就是想自己的话较多被学术圈的人而非其他人所看到。反之,不这么做的就是不在乎这一点。

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博客被学术圈看到,那还真不知道为啥要选科学网来开博客。

所以有个人就以“美丽的花儿愿你喜欢”为系列标题发好几百篇纯图杀猫post,而且选在科学网,目的就是专门给学术圈的人看花。很多人也是专门给学术圈的人看诗。李淼在自己博客里写汉併,则不限学术圈的人看,应该也允许汉併界的人看。

最近我还看到科学网上有人声称:跟化学家谈摄影,跟摄影家谈化学。这说明什么呢?当然,不排除化学家中有摄影爱好者,然后两个人谈摄影。但是很明显,并不是所有化学家都是摄影爱好者,更明显的是,所有化学家都必然是化学家。所以你泛泛地说跟化学家谈摄影,而不是说跟摄影爱好者或者化学家中的摄影爱好者谈摄影,看中的就不是他们爱好摄影了,而是他们是搞化学的了。所以这就等于说,你专门选非专家来谈事儿。

可见,科学网就是一个非专家网。很多人会为王鸿飞老师在专业以外的评论而生气。王老师当然可以评论任何事情,他写个博客爱聊啥不行?但是来科学网浏览的网友是会对非王老师专业的内容较真的——冲的就是这不是王老师的专业。王老师要是谈专业,博客流量就会直接近似于被封。因为,来科学网的,不会有人找化学家聊化学。聊化学聊熵聊鬼神的都是自学成才的非相关领域专家。大家都崇尚高IQ无师自通非主流这种事情,对于走途成功的都斥为精英。科学网“90后”得厉害。所以王志明老师说科学网年轻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像李淼老师那样纯粹地只在自己网上写博客,还要来科学网搞个镜象。那就是因为我的博客除了谈我专业的事情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谈我专业以外的事情的。科学网是我认为用来谈非专业事情的一个极佳场所。

今天在Google Buzz上某鸟说:科学网博客上SB如此之多, 让我对中国科研的未来充满担忧……其实科学网博客上的人跟中国科研的未来关系太小了。王鸿飞老师尚且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我相信是要花一点的)来帮科学网上的SB备课、上课、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多数是在Wikipedia上)。我导师就干脆没那个时间写什么博客。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让写博客干扰到我的实验和课题进度,因为写博客不会进步,跟随我的导师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