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science news

关于“科技报道”

科学网上的王晓明老师回应记者孙滔关于“科技报道”的讨论。其实王晓明只回应了一方面的问题,孙滔记者的文章涉及到很多问题。我由于之前给杂志写过一些专栏什么的,也思考过这些问题。我看完了我本家的文章,觉得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作者所举的例子的真正原因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那个观点。当然,像作者提出的那几个大问题,不举现实的例子,不好理解;举了例子,那具体事情又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没有完美的例子的。我觉得有必要说的事情是,作者似乎把“科技报道”的使命夸大得比较历害,成为一种空谈。

作者首先试图把“科技报道”当成个事儿,给出一个定义。至少作者很强调说“科技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并跟“社会新闻”和“科普”进行了比较。我觉得这些讨论帮助不大。首先实际上得有这事,你才进行归纳总结出概念给出个定义;假如实际上就没这事,你非弄出来这事,就是无中生有。从作者对“科技报道”的定义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关心的是那种新闻事件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解释。这是“新闻性”跟“科学性”分离的做法。所谓“新闻性”,就是读者想看。事实上读者想看的是那个新闻事件。“科学性”就是对科学问题的解释。懂科学的人或者内行人,也许自己就能够从新闻事件引到科学问题,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你不去硬扯到科学问题,他们自己是不会提出的。如果这是“新闻报道”那就是一种特殊的。因为其他新闻都是“新闻性”与“真实性”直接同一的。问的就是刘德华老婆是不是怀孕了,于是你写就得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科学报道就没这种直接性,问的是这辣椒油还能不能吃,你必须扯到苏丹红的致癌级别,国际标准对“可能致癌”的定义,国际上对“可能致癌”物质的使用标准等等,是你要先告诉读者必须要想到这些问题,然后你又要告诉读者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时,你还得告诉读者不该想到那些问题,像如作者自己举的例子“中医问题不应该扯中国特色”。这就是所谓“科技报道”纠结之处。很多记者和媒体人的想法似乎都是要靠新闻本身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强调说“科技报道”必须怎样怎样,注意什么什么,事就能解决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孙记者甚至还要提出“启蒙”的问题,这是强加在新闻报道上面的意义。如果启蒙要轮到人们成年了,晚上下班回家看报纸的时候才做,你就算是孙悟空使出72变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启蒙是要放在小学教育上的,而且也不需要什么“民主启蒙”和“科学启蒙”,只需要很简单地“不要随地吐痰”,“走路不要争先恐后”,“排队不能插队”之类,这时作者所追求的“公民”;至于“理性”,只需要我们中小学上课的时候注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放弃应试教育即可。这些靠教育改革几十年内都做不到的事情,靠新闻报道能做到吗?我持非常保留的态度。

就算我们真的能够改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不可能要求公民的理性程度足以应付复杂的科学问题,否则人人都可以去做科学研究了。之所以做科学研究需要读这么长时间的研究生,需要博士毕业,就是因为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需要受特别的思维训练的。受过训练和没受过训练的人区别是比较大的(天才除外)。公民没有义务懂的东西,没必要让它们都懂。部分人如果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有兴趣,当然可以深入了解,但不应该是通过新闻报道。目前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不是说出了事新闻报道不解释科学问题,而是出了事公众不放心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操守,想要亲自了解技术细节。这是政府决策工作长期不透明造成的偏差。

最后谈一下我对新闻的倾向性的看法。虽然我自己能看出很多新闻的倾向性并进行批评,但我不反对新闻有倾向性——或者我无从反对。否则,何谓“中立”呢?你不试探过所有的边缘是不会知道哪里是主流的。因此孙记者虽然在文章中强调“主流”,还是不免显示了倾向,例如中医问题、韩寒问题。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媒体行业向性中,倾没有问题。只要有挺转基因的媒体,就不用担心没有反转基因的媒体。我们国家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媒体人的责任是宣传而不是核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允许新闻报道出错”。叫“科技报道”的记者自己提高科学素养是徒劳的。

总之,我们目前眼中看到的社会中“正确专业信息”的大面积缺失,其实质是政府职能和社会管理的大面积失败。正确的专业信息并没有缺失,它们乖乖地躺在教科书和学术文献那里。普通老百姓动不动就需要了解那些内容,才是最不合理的地方。

署名地址的作用是在于邮寄

发现有的人看到饶毅老师写博客表现出的执拗或虚伪之后就说他做的科研也“不见得”怎样,就觉得中国人还是不习惯接受个性,不习惯一个坏人在某方面特别好。电影《Catch Me If You Can》就讲述了Frank Abagnale, Jr.由于盗亦有道到登峰造极而被招安的故事。所以千人计划把饶毅老师招回来不代表他是圣人。假如千人计划只能招圣人那反倒搞笑了。

最近饶老师在署名问题上感到苦恼。我觉得大可不必。除非饶老师承认这事关政治,否则,署名地址的作用本仅在于邮寄。不管台“国科委”怎么将此问题政治化,作为“不关心政治”的人,饶老师只需考虑地址是否妨碍邮寄即可。一切超出此范围的考量都难免带有“政治化”的嫌疑。

香港和澳门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台湾就算有一天回归,只会比香港和澳门更加一国两制。香港人发表文章尚且不需要非写HKSAR不可,光写个Hong Kong不写China,没人会认为香港独立了或者该作者支持港独了。这是因为香港的地位不是靠也无需体现于地址写法上。菲律宾什么的,要占南沙什么岛,但若是寄信寄到岛上,写China还是写Philippine能寄到呢?写Taipei, Taiwan也完全可以被错误地理解为台湾回归了啊,因为已回归的香港是署Kowloon, Hong Kong的。因此饶毅教授在这件事情上较真逻辑的当前版本显然未经三思。

Wikipedia.org对“一中各表”的介绍如下: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为一中各表,是两岸基于各自法律文件对“一个中国”做出各自表示;大陆的说法叫“各自表述壹个中国原则”,也称“各表壹中” 。在双方都承认壹个中国的前提下,双方可以以两种不同表述方式。即:“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表述。

1992年8月1日,中华民国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的叙述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其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台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海协会负责人随即对国统会的决议文作出回应指出“它表明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壹个中国涵义的理解” 。该负责人也重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

关于“科学家有没有国界”的问题,我很早很早以前已经谈过了。

要够负面才有人看

前两天南方周末关于节能灯含汞的报道,范编辑一个约稿就把我原本的火浇灭了。我必须乖乖地、心平气和地向读者解释一番,也就没有心情另外在博客里骂娘了。

今天网易探索频道有一篇文章:美杂志曝四类食物的真相:麦乐鸡含多种化学成分

是有很多人甚至以为“全天然食品”不含化学物质?我真为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而羞耻。不知道不吃化学物质,你还能吃啥?你自身就是一坨万恶的化学物质。真不知道从麦乐鸡中发现7种还是9种化学物质算是什么科学发现,又算是什么新闻。

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是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普罗大众的理解能力。因此,如果这些技术产品一一都向消费者解释得一清二楚的话,就等于叫所有人都交钱去上大学。因此我们有了“包装”这回事。复杂的技术经过精美的包装变成了傻瓜式操作的家用产品。大家都不求甚解地享受着越来越高级的生活。

矛盾的纠结之处在于一开始就告诉你,你又嫌复杂嫌专业不原意买;我包装一下吧,你又说我欺骗。

如果所有奶茶用的奶都是奶牛身上挤出来的奶,茶都是茶叶泡出来的茶,且不说以今天价格你一口都买不起,自然环境的压力就会灾难性地剧增——你想想现在多少人随便就买盒奶茶,都养牛都炒茶叶那地还种不种别的?

之所以有很多以前是皇帝才有机会享用的食物今天普罗大众都能买得起,就是因为食品科学和工业把食物从农业的限制中释放了出来。靠什么?靠人工模拟食物的味道、颜色、质感、和营养,除此之外还能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食物——如冰淇淋。现在的食品没有哪个是不存在人造成份的。越高科技的食口人造成份越高——全天然的东西又高科技在哪儿呢?许多人追求全天然的食品,但他们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全天然食品意味着酸、涩、干、少。你不下药杀虫,下肥催花催熟,不嫁接不基因重组,哪来的这么高产这么甜这么多汁还无籽的水果?许多煮妇都知道猪肉和牛肉放点苏打粉拌一下就会滑——这不就非常人工么?这就是食品科学。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好多,只要是生活中的高科技含量部分,都存在对公众的所谓“欺骗”。我认为这些人都是自愿被欺骗的,自己拒绝知识和智慧在先,别人向你隐瞒你看不懂的东西在后,我认为这叫做体贴。

新闻如果是这样写的话,就没人看了。每个人都有不了解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是啥都懂的。但新闻媒体从来只从负面来向你透露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或者说,在所有我们未知的世界里,只有负面的那些才会被新闻记者选择出来。因为我们的读者只关注负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没人关注。所以一件事情就算它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在它没有什么负面意义之前,新闻记者是绝对不会去碰的。一但能发掘到什么负面意义,再无聊的事情也有新闻点。啥都不要紧——关键是负面。要够负面才有人看。

因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条消息如果不是娱乐消息,没人关注。娱乐消息就是什么?就是负面消息。娱乐新闻是没有正面消息的。所以在一个娱乐至的时代,新闻媒体只有死抓负面新闻才能靠大众的眼球生存。所以我们发现,越是市场化的新闻媒体,越爱负面。美媒就一律负面,所幸美国本来就存在二元的思潮(共和党式的和民主党式的),你揭我负面我揭你负面刚好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