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国界

ResearchBlogging.org

Science最近一篇社论讲到了发展中国家学术期刊的利用和传播问题。里面提到来自非洲许多研究工作引用的都是非SCI索引期刊——即他们本地期刊。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界限了,显然,来自中国的许多研究工作引用的文献绝对是清一色SCI。因此这篇针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社论,从头到尾就没拿中国说事。对于非洲国家的情况,人们尚且能够得知他们有一些本地学术期刊。但看来自中国的研究论文,你甚至无从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当然,偶尔,我们还是会看到一篇国外作者的JACS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个叫Progress in Chemistry的期刊论文,初入化学研究之门的学生也许搜半天才发现它是咱们国家的《化学进展》。我所在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个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我相信,如果中国人投出去的文章,通篇在引用类似Progress in Chemistry、Acta Polymerica Sinica、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这样的别人闻所未问的期刊,Google一番被引到一个充满方块字的网站,且最终就算找到了文献也只能看语法奇异,信息残缺的abstract,审稿人会不会直接懒得细察直接斃掉?

关于各种上层建筑,都似乎可以套用一个句式:xx无国界,但是xxer是有国界的。例如,音乐无国界,但是音乐家有国界。我一直认为是扯淡。正如我也同样认为无国界医生和无国界记者很扯淡一样。一样东西有没有国界,是政治问题。如果政治成问题,什么东西都必须讲国界,管你是音乐还是新闻。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网上讨论过一阵子国内学术期刊的问题,并同时牵扯到很远的其他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把文章投到外国期刊上面?除了因为升迁标准,以及所有Publish or Perish所概括的那些原因,有没有什么理想化的、原则性的、关于科学的理由?

德国老刊physica status solidi的编辑,意大利人Matteo Cavalleri,做了一个PPT叫How Journals Work(见我上一篇文章),里面有一页讲Why publish,举出了以下几点:

  • Fame
  • – Recognition by your peers

  • Fortune
  • – Promotions

    – Grant applications

  • Establish precedence
  • Responsibility
  • – Taxpayer-funded research

Fame & Fortune被列为首要原因,实在是诚实,但是这不利于某些人占据道德高地。还有一条原则性理由,Responsibility — Taxpayer-funded research。这说明科学研究是有国界的。很明显,美国纳税人没有赞助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当然,我是经济学白痴。也许考虑一下什么石油或者外汇储备之类的东东,美国纳税人还是赞助了我们?)所以,如果道德高尚者如我,不求名与利;但我又不是如此之高尚,以至无偿为外国人贡献科研成果的话,我完全不应该把文章投到国外期刊去。如果一个人把文章投到外国期刊,他就是求名求利,或者崇洋媚外,总之不是好人。

在那个PPT同一页还有这么一句话:

If your research does not generate papers, it might just as well not have been done.

这句话也是很令相当一部分人不解的,这部分人很鄙视“发文章”的行为。他们认为,没用的垃圾才拿去发文章。有用的东西应该变成钱,而且最好是变成他们的钱。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变成钱,在他们看来都无异于垃圾。他们认为,科学研究之高尚,切不可被“发文章”这么低俗的行为玷污。他们之所以认为“发文章”低俗,是因为这种行为标志着自命不凡,违反了我们中国人中庸低调,隐居山林的知识分子图象。哪怕你“很有知识”,只要你竟然“发文章”,那你就不是崇高的知识分子。古代的崇高知识分子隐居山林,如果没有山林,那也要大隐隐于市。现新中国的崇高知识分子,要为人民服务,或者说具体一点,要为人民的温饱服务,例如那个研究杂交水稻的人。

因此,学术期刊在中国被认为至少是为低俗的行为提供空间场所,如果不是为腐败提供场所的话。国外学术期刊不受咱们管,人家兴旺咱没办法;但国内学术期刊咱们老百姓是死都不会支持的——学术期刊不是什么好东西!什么是好东西?杂交水稻。因为,杂交水稻让我吃上饭了。就算给我一篇Nature又有何谓?

不如换一个比较正面的角度去说事。例如,假如我们要支持重视国内学术期刊。我们把研究工作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同时在论文中引用国内学术期刊。如何?

先说把研究工作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它们不是SCI,而升迁需要SCI。这是一个不利于某些人占据道德高地的理由。同样要问——有没有原则性的、关于科学的理由,让我们不得不把工作发表在国外期刊呢?我能想到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没有高水平的同行评议。之所以要找高水平的同行来评议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学习和提高。是的,发文章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能给牛人看,当然就尽量给牛人看,而不是给菜人看。所以要发国外去。

再讲在论文中引用国内学术期刊。我们为什么也不这么做呢?不谈低俗理由,从原则、理想上讲,同样是因为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低,低在它们同行评议水平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都不相信中国级专家同行评议下的产物,而更相信国际级专家同行评议下的产物。同行评议有很多缺点,导致我们有所顾忌,有所选择。

因此,如果中国学术界一直很菜,国内学术期刊是不会有任何好局面的。不光学术期刊,科普、自主创新等学术研究的“下游”领域都不会有好局面。现在,我们有很多菜人,还并不认为需要跟牛人看齐;而是希望国家能体谅他们的菜,允许他们的菜。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说得出口,还理直气壮。

因此,更不用提把我们的基金申请、实验室评级等事情拿给外国人去评议了,就好像冰岛意大利所做的那样。对堂堂中国来说,让洋人来决定我们的饭碗?是决对咽不下这口气的。

Gevers, W. (2009). Globalizing Science Publishing Science, 325 (5943), 920-920 DOI: 10.1126/science.1178378

3 thoughts on “科学的国界

  1. Pingback: 署名地址的作用是在于邮寄 : 万物皆流

  2. Andrew

    你举的法国、俄国的例子是全球化时代以前的例子了。
    中国在发表论文上的习惯,光一个“上世纪”又太笼统,文革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有一个人才断层,这两批人的使命和努力方向是不一样的。

    建国初,我国的科研状况主要是靠回国贡献的一批人建立一些基本学科和科研队伍,在研究内容上基本是补空补缺。那时候中国学术期刊是从无到有,当然都发表在这些期刊上了。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科研发展是得益于SCI的推广。在那之前,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叫做“里通外国”。之后,发表国外期刊的渐渐多起来,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科研行为也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这段时间也是我国其他领域不断开放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科研成长于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这跟欧洲各现代科学诞生国的情况没有可比性,跟战后美国和日本也没有可比性。

    关于科研心态,并不能完全讲道德。科研心态在上世纪后半叶发生了一个改变,那就是各国开始重视和主动推进科研及其技术转化,科学研究是一个职业,一个饭碗。科研队伍的评价不得不标准化和量化。就跟所有其他职业一样,既要讲职业操守,也要讲工讲酬。现在,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几近天文数字,科研人员人口也非常大。不可能像法拉第时代那样对每个人都讲理想了。

  3. azalea

    说到底还是国力以及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问题。
    法国的很多科学家都发到法文杂志上的。
    19世纪时的很多数学论文都是用俄文的,因为当时俄国有个很牛的科学院,国家大力支持。

    好像上个世纪大家还是喜欢把文章发到中文杂志的,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抄袭,大家还是专心做学术的(我不太了解其实,听我妈说的)。现在的环境一是监管不力,二是全社会的道德底线都是越来越低了。。

    ps.你的captcha太难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