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0年9月25日

材料表征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马尔文,把shear rate译成“切割率”。

马尔文又发邮件以我邮箱了。该公司定期把一些讲座信息材料发到订阅客户的邮箱,我有时会看一下光散射和流变方面的内容,看看马尔文介绍啥,可以间接了解到马尔文的用户都是谁,用助于估计这年头用到流变学的工业领域有哪些。

这次,我点了几个链接,来到一个介绍屈服应力流体测试方法的英文资料,里面有少数术语后面用括号附了中文解释。其中一个中文特别耸动抢眼:切割率。心想屈服流体的测试涉及到什么切割么?往前一看原文,原来是shear rate。

马尔文还把zero shear viscosity中的shear viscosity单独译成了“切割粘度”,把zero抛掉了。

Malvern

Malvern

Malvern,你系得嘅!

关于科普的问卷调查

科学网博客上流传着一个由迟菲发放的科普调查问卷,经由吴宝俊同学询问允许后公开,结果吕喆也跟着公开了。所以我把这个理解为一般性的允许,在此借助这几个问题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1、您近年来做过科普吗?主要形式?主要内容?频率?

做过,为科普杂志供稿,主要内容广泛,频率基本上每月一篇。

2、您是否认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什么?

对于伦理问题我不喜欢强调“我认为”,伦理是社会形成的规范文化,作为个人第一步是要认识伦理规范,第二步是要去遵守它(或者打破它,但前提都是要先认识它)。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什么?科普在不在其中?这是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的伦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造假还有理。“没有形成”可作为我对此问题的答案。有人觉得“已形成”了,就让那些人说去吧。

3、把科普工作作为考核或评职称、项目报奖的指标?或参考指标?可否?为什么?

简短回答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可以。科学工作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仅专业指标都未完善,SCI文章数?引用数?期刊分区?H-index?可见,评价指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可见,我认为科普是不是科学家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尚无定论。即便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那它的优劣如何评价?——与科学工作者的专业评价不同,科普工作的优劣评价主体不是同行,而是读者大众。这将会使得“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同行评议体系)发生变化,混入了“媒体工作者”(大众评议体系)的成分。身份认同的模糊将会给公共知识分子、骗子、伪科学等反科学势力创造更大的空间。简单地说,难道一个科学工作者科研方面水平低,但是与公众关系搞得棒,也能打个六七十分么?

4、对从事科普工作给一定的报酬,能否起到激励作用?

能。废话!这个问题是“伪善者的道德圣人测试帖”么?

5、单位或领导是否鼓励或反对同事从事科普工作?

就我而言既没有鼓励也没有反对。这个问题也很废。只要不影响到你在单位的本职工作和单位的整体运行,谁理你?反过来,如果影响了,谁能不反对你?鼓励的理由也不存在。科普是不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本职工作要先明确(见问题2)。

6、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有哪些好的典型的人和事或政策,可资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总体不觉得科普是件好事,总体上反对科普。恕不回答此问题。

7、其他意见或者建议?

建议研究一个社会中科普运动的形态和该社会中学科学教育水平的关系问题。我的猜想是,中学科学教育差的社会科普运动最热烈。

绿箭在北美招流变学人才

Eric F. Brown的博客Rheol World(要翻墙),经常留意“流变学”的“受用程度”,即包括在人才市场、搜索关键词、电影或流行曲台词等场合的出现频率(包括“viscoelastic”等流变学专用词)。绿箭(Wrigley)招人的信息就是从这里看到的。上绿箭官网的Career in the US搜:Sr. Technology Scientist (Material Science & Rheology) (Job Number: CHI00276)。

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被描述得很夸张:

Today we lack the core competence in this critical area of science and this position will lead building a rheology centre of excellence that is key to delivering strategic initiatives.

搞了流变学之后总是挥之不去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懂流变学的人真没几个。尤其是具有长期使用流变仪经验的。所以现在想想看,我导师实验室活生生地摆着两台TA流变仪,一台AR-G2一台ARES,对于那些功利主义考生来说岂不应该是争得撞破头的玩意儿么?绿箭的这个职位是请人组建一个流变学实验室部门团队,但是要求细则里专门有一条:

Rheometer software skills, including TA Orchestrator or TRIOS.

我看了就笑了,十有八九绿箭已经从TA那儿买了台ARES-G2(现在你买不到ARES了,全变G2了)。仪器都有了,就等着招人了。

上次卡夫也招流变学方面的人,我在课题组群里发了一下,结果就有个师姐过来打听。其实是卡夫总部所在城市,不是在中国。这些大公司在中国似乎并不会找这种对公司产品的技术指标举足轻重的人,因为中国的大学哪怕是清华北大放在国际高级技术人才市场上都会轻易被比下去。我导师说过一件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他有一次是问Dow还是TA,说为什么宁愿请个专业不相关的北大的来带team,为什么不请个华工的学生。对方回应说,我要是请个华工的学生来当team leader我的team就招不了北大的人了。哪个北大毕业的人会服一个华工毕业的leader来差使?Okay这样说的话只要你是华工毕业的,你就注定没什么前途了。

所以说学历崇拜并不只存在于用人企业的HR小姐们脑中,学历崇拜的悲剧也不只需用人市场来承担责任。就是因为学历崇拜的思想导致一个人不能以专业水平服人而要以毕业院校服人。不要说只有清华北大的人有权利拥有这种思想吧。比起在毕业院校上的纠结,硕士学历管不了博士团队的情况应该是更普遍而且更必然。我向众HR们说句很不好意思,中国的学历体系并没有为你们合理地筛掉那些蠢人和奸人;这时我也可以同时转头向众office一族解释道,这也是为什么你本以为你硕士/博士毕业了,但想不到还避不开那种靠背后搞小动作来与你平起平坐的庸才或者废材。这个社会并不讲究professionalism谢谢!

这就是国外大公司永远不会想从中国招professional人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