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0年12月16日

一些本民族性格不欢迎的事情

最近有几则关于教育的消息让我不得不重申:为读书而读书在中国是从来没有深化到民族性格内心的。读书永远是为了读书以外的事情,说大一点有为中华之崛起,说小一点无非是找个好工作、升官、做人上人等等。中国平民文化中所追求的关于人的高级状态本身就非常地庸俗幼稚,逃不开老婆孩子热炕头,充其量就是更多的老婆、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热炕头。

很多人,在人云亦云地骂着目前的教育水平和现状的时候,显示着明显地口心不一。他们的骂,实际上是在骂教育没有还知识和精神之本原,掺杂了世俗利益因此导致不公;但他们回过头来送小孩去上学,却压根儿不是为了知识和精神之本原,恰恰就想依靠教育来制造不公。人人都在喊教育公平,同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真让你孩子成为了书呆子,你又骂什么呢?教育脱离实际?

最近New York Times弄了一个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其实只是在谈本科教育)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人说是教育不行,教得大学生们眼高手低;有人说是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国内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没有跟上来。但这些都是出了问题之后找的原因。学生眼高手低不是才发现吧?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低不是才发现吧?非要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出现N年才发现这些问题么?照这样,还可以提出N种解释。这些解释等于把教育部当成傻逼。不过确实有很多人以为这世界上傻逼能当上教育部长,满足于一些只能用来骗傻逼的解释。

我认为这些年来高考制度的变与不变都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不需要公平,他们只需要走捷径发横财。高考一分定终生——不是不公平,是太公平,所以中国的家长们不爽——这不是让成绩差的学生没有了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么?好吧搞点儿体育艺术特长加分制度,就爽了吧。也不爽,因为这是更公平了——这不是让家境不好、搞不起特长的孩子失去了机会么?后面搞的什么奥数啊、校长推荐啊、直到现在的华约北约的自主招生联盟,性质都一样,无非都是让数学不好的孩子、没有后台的孩子以及不了解面试教授喜好的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机会。

问题是,让体育有特长的学生加分而已,没叫你非为加分去搞特长啊?你搞不起就搞不起呗!好像我一说有特长能加分,你搞不起的就非得搞了似的!——哎~你还别说,搞得起的话,还非得搞,明摆着加分的啊!你啥加分我就非得搞啥,你体育加分吧?我小儿麻痹症的一定不满;你弹钢琴加分也好、少数民族加分也好这个那个也好,明明是公平之举,之所以反而会被认为在制造新的不公,那是因为全中国人民把一件事情当作自动正确的前提:啥能加分就必须得搞啥!谁搞不起谁倒霉活该。你说校长推荐制吧?别想了,有后台的学生,校长不会给写差的;你说高校自主直招,找几个老教授面试?别想了,谁有本事发动关系搞清楚这几个老教授的名单、喜好、家庭情况、出题倾向等等,谁就上去了。你搞啥?你搞啥我都能破你,破不了的就嚷嚷说不公平。你就算有一天说越穷越能上大学!!大官的孩子都不让念书!——那也不照样不公平不是?穷?谁他妈不懂装啊!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自我,啥事又能难得了他!切!

小学生周末和寒暑假忙于各种兴趣班,全都不是兴趣,这一点很多人懂得去诟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撇除所有这些额外的兴趣班,就谈课本知识的学习,有多少是兴趣呢?我保证,要是某一天突然全社会所有的岗位聘用和升职跟学历完全实打实地脱钩,你别说强制九年义务教育了,就连幼儿园都不会有人去上!——你以为会剩下一些真正热爱知识的人留下来读书么?不好意思,他们有是有,但若不是被旁人眼光盯死,也很快会被饿死。

所以,对于一个从骨子里相信“书中自有除了知识以外的所有xxx”的民族,嚷嚷什么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云云都是很虚伪的事情。在所有人的内心中,所谓教育改革,就是要教出最能搞钱的人;所谓素质教育,说的就是搞钱的素质。所谓大学生眼高手低,就是说大学生搞钱不拿手。很多人在说汕头大学是李嘉诚办的时候,眼里放着光,似乎说你孩子要进去了,出来就是李嘉诚。好多人想孩子将来拿诺奖,那并不是因为诺奖怎么高贵,而是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诺奖意味着什么。你要是告诉他教授得了诺奖之后立马申请不到经费,最多只能在校园里换到一个固定停车位(美国的情况),我保证所有的中国家长从小就会给小孩打预防针把诺奖妖魔化成讨饭奖。那些人口头上讲教育改革讲得好听,他把孩子送进去试试看?中国的民族性格中根本不存在一丝高贵的因素。高贵的人格在一个典型中国人社会中永远是受排挤的异类并一律惨淡收场。

我在英文博客里写了一篇更详细的文章,不在这里全引了,只引用里面的一句话:

A wrong direction people easily enter when discussing higher education is relating the problem of the whole personality of a 24-year-old person to the latest few years of education he or she receives. It is the family education before adult age that shapes most of one’s personality. And the ruling factor in family education is cultural. Guanxi (关系) is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In a typical Chinese society it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who you knew than what you knew. So why bother to be educated?

不同意的话,你可以自问,你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你的理想被妥协了可以,但你为你身边有理想的人留下了多大的空间?为那些坚持理想的人提供过什么方便?什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