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多投的行内看法

《科学新闻》杂志记者孙滔独立开博,坦述类似“记者手记”的个人观点,这个做法很好。最新的post贴出了他最近对一稿多投现象所做的报道。我的以下看法不仅仅是根据这篇报道,而是我长期关注行内动态的结果,但是孙滔的报道中有一些信息可以拿来作为例子。

我觉得,作为《科学新闻》而不是《南方周末》,更不是新语丝,对这一问题的报道不能仅停留在“曝光”的水平上。因为办《科学新闻》的人应该是懂科学的人,他不是公众,不是只能作为局外人去观查和调查;相反他们就是科学家(在此我暂时不纠缠于这个称谓的恰当性)本身,对科学界的一切道德、规范的背后理由应该是清楚的。例如:为什么不能一稿多投?一稿多投对科学研究的害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存在,从报道的开头就体现了:

记者在美国《科学》杂志刚发表的检测涉嫌剽窃论文的Déjà vu的数据库中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某研究员的两篇文章存在一稿两投的嫌疑,在收到记者邮件后,该研究员作了上述回复。

她告诉《科学新闻》,“当时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英文文章在国内再用中文发表,不属于一稿多投,还有利于中国的读者了解最新研究。基于这种想法,由几个研究生合作改写成中文发表了。《中风》期刊(Stroke)的文章我是共同第一作者,而中文版本加上了参加改写的几个作者,保留了原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像这位研究员的这种“不知道”,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借口,其潜台词似乎是说,反对一稿多投仅仅是“大家目前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的天然要求。因此事主尽管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主体,也并不能自动感受到“一稿多投”的害处,自觉遵守“规范”,一“不注意”,就会犯错。

其实,相比剽窃和造假,一稿多投问题更能切中科学研究进入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剽窃和造假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们都等同于说谎。而“一稿多投”的负面意义,最初只是源自是出版业的利益关系。在科研领域内,这层理由也同样不例外,但却不是全部理由。文章发表数目关系到科研工作者的评价和晋升,一稿多投增加了发表数,也就等于说谎。这是在科研界特有的一层理由。

今时今日,“科学家”不是远古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智者,也不是近代的欧洲开明贵族,而是仅仅是一个饭碗而已。同其他打工一族一样,科学家同样面临着待遇和晋升问题。这一转变早已发生了,但科学文化目前尚未完成这一转变。科学界充斥了大量“打工仔”,其操守却仍然像法拉第时代那样靠科学家个人追求的口味来保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仍然没有正视“科学”的世俗性和职业性,不去考虑建立详细的行业规则,而是至今还在强调“道德自律”,体现的是文化步伐的落后。孙滔的报道中这一点也很鲜明:

不过国外依然有很多案例。

“我们很吃惊也很遗憾地看到了那篇文章,我认为他们不能被称为‘科学家’。”

这段话说明,“科学家”是一项荣誉称号,不是一个职业,一个雇佣关系。

然而科研真的能够避免“雇佣关系”吗?科学的力量已经受到了国家的企业的重视,它不再是像波义耳或卡文迪许那样的贵族阶层以自己的财力支撑业余爱好了。国家召集科学精英为其未来的科研投入的立项进行论证,所依据的也不是科学家个人的标新立异的兴趣,而是基于对整个世界发展势头的评估去确定我们自己的方向。国家投入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是要回报的,更不用说民间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了。发表在期刊上的几乎每篇论文都清楚地写明了资金来源,这不仅仅是一句鸣谢。

然而,这些关系被掩盖在了科学一如既往的进取和知识共享之下,让局外人还以为科学还是那个源于十七世纪的经典而古老的精神探索,不受人性局限的污染。科学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但我们对其各单元的生产运作流程没有预警、监督、控制和回溯的能力,只能靠出事了之后由媒体曝光,由用户(其他科学家)曝光。这个似曾相识的情形不是中国的食品行业现状,这是全球的科研行业的现状。直逼科学家们的现实却是,当前的论文发表数量和基金申请数量已经远超目前的审议能力所能处理的程度,文章和基金申请竟至审不过来,也找不到专家,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基数,难道我们还认为里面不会有投机取巧、鸡鸣狗盗之徒吗?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在科学家群体里就会例外吗?媒体曝光个案,大众感叹一下今日科学家的道德沦丧,有意义吗?

一稿多投,伤害的到底是什么?

P.S. 奥巴马于本月9号颁布了关于科研道德(scientific integrity)的一份备忘录,美国在面对科研道德问题的建设性决定值得我们参考。

3 thoughts on “一稿多投的行内看法

  1. Andrew

    @ 孙滔 我是明白的,你是明白的,但读者可能不明白。读者既需要看报道,又需要看评论。
    @ 郝炘 感谢您的指教,我的确理解片面了。不过,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负责追查和起诉学术不端的办法是积极的,就好像香港的廉政公署,国内的纪委之类。只是,有很多人在感情上不能接受学术不端要像反腐那样反。有很多人看到成立这类办公室后又会以为学术界腐败到极点。大众情感真的让人很头痛,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2. haoxin

    很遗憾你离开了sciencenet.cn
    我只是想指出scientific integrity 不仅仅是科学道德的意思,更确切的意思是科学的完整性,包括道德以及不受政治或宗教的干预。奥巴马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还给科学其完整性,针对布什年代政治和宗教干预科学而提出来的。

  3. suntao

    写的很好。
    但是作为记者就不能在报道中随意评论了,那样违反了客观报道的原则。
    记者只能尽力去报道事实真相,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当然记者是不可能完全客观中立的,因为他的主管判断筛选了这些信息。所以还是有导向作用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