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孩子(书面)沟涌

最近看到文摘报的一篇报道:学会与孩子书面沟通,我想起了像“傅雷家书”这样的“书面沟通”典范。除开在文艺方面的讨论,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流露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性。报道中说到的家长“乔荣英”,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仍然每天坚持。

孩子也了解到,对于半文盲的母亲来说,每天给自己写信很困难。但让孩子意外而且感动的是:虽然困难,但母亲一直认真坚持着。

然而,书面沟通,仅仅是一种形式。家长内心的教育观念,乃自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个急功近利,眼红耳赤的小人,就算是以书面的形式,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不争气”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和家长把教育日记写成了孩子的“犯错记录”,不断指责;有的家长缺乏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把给孩子的信写成了流水账;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过去错误的教育方法又带了进来:过分要求自己孩子的成绩,频频出现“看看人家”这几个字,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更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这里我对“看看人家”这四个字尤为感兴趣,我自己也是在这四个字的重压下走过来的。我妈妈经常说,“不要跟差的比,只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这句话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懒惰和望子成龙的混合。从逻辑上,跟自己好的人比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自己不如别人,自己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样很彻底地防止了因自满自大而止步不前的情况。妈妈满心希望这强大的一条能凿入我的脑中,这样我的一生就能保持单调上升,做父母的就一劳永逸了。植根在深处的,还是这种人群突围心理,出人头地的人生观。似乎人生的价值体现必需通过人与人之间一比高下。懂得人生乐趣的家长,会更注重孩子的人格,以及他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就算奋斗,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实际上,许多家长和孩子已经成为比较的奴隶,或者说比较标准的奴隶。什么样算作杰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曾经以唯一的分数作标准的时候,家长们把分数变成了孩子的命根。后来,特长生政策又使家长们纷纷把孩子扔进少年宫。如今英语很重要,于是怎么样我就不想描述了。家长对人生,对个体都没有自觉的话,子女或许能出人头地——“成龙”,但内心只会成为虚弱的可怜虫。

也许这不是教育孩子的问题,而是讨论人生观的问题了。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我所说的也仅代表个人看法。

Fil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