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science literacy

Cover of the book Inventing Temperature
2006年Lakatos奖得主Hasok Chang的获奖著作

It is neither desirable nor any longer effective to try bullying people into accepting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Instead, all members of the educated public can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science, in order to experience the true nature and value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is does not mean listening to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tell condescending stories about how they have discovered wonderful things, which you should believe for reasons that are too difficult for you to understand in real depth and detail. Doing science ought to mean asking your own questions, making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and drawing your own conclusions for your own reasons. Of course it will not be feasible to advance the “cutting edge” or “frontier” of modern science without first acquiring years of specialist training. However, the cutting edge is not all there is to science, nor is it necessarily t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science.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answered are still worth asking again, so you can understand for yourself how to arrive at the standard answers, and possibly discover new answers or recover forgotten answers that are valuable.

— Hasok Chang

关于好奇心

我发现我在旧文重贴 – 问个毛 – 知乎专栏中列出的这么多关于科普的意见中,没有讨论过支持科普的人的一个论点,就是“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科普可以满足他们”。

对于人类的好奇心的各种赞颂,我都赞同。有部分人把人类的好奇心与恶行联系起来,归类为人性之恶,套用一句庸俗的话就是“好奇杀死猫”。 我小时候曾经由于好奇把体温计插入到热水瓶里,拿起来一看体温计裂了,就悄悄原样放好。我妈回家倒水,正准备喝,幸亏有警觉,否则把体温计的水银都喝进了肚子。这个好奇心的满足代价就很大。我想很多人会直接说这是因为我自己脑残。但是,我仍然不认为好奇心是“恶”,我认为是一种善。所以这个例子不用来证明任何观点。

但是好奇心是不是都要被满足?你对什么东西背后的原理感到好奇,就都得被科普、被满足?当然,这个不是必要和不必要的问题,是“假如能有会不会更好”的问题。我赞成好奇心,希望所有人都保留好奇心。但又反对科普,是因为我认为大部分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是正常的。你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并非因为“没人来做科普”。有些情况是因为你学校知识没学好;有些时候是,你应该承认高深知识你无法企及也可以相安无事。非要去做一场希望让所有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事业,只会越做越扭曲。

能做科研,能在一个非常窄的方面,自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跟成功地从事其他任何事业一样,是一个人的志向、努力和机遇综合起来的结果,理应珍惜和为此感到幸福,但同时他也应该比普通人更自醒和习惯于无知。其他人没有机会做科研,但很多行业都有一定的探索性,也许以关于人的探索为主,能够满足关于人的好奇。但是对于客观自然的好奇,应该由中、小学的相关课程来满足。超过中、小学程度的部分,因专业关系大学课程不包含的自然科学,也可以通过参加公共课、公开课的协助、阅读相应教材来满足。剩下还有未满足的好奇心,你就要面对它们将失落的现实,除非你还有机会继续在有专家在旁的环境中自学(就像大学),而不是在无专家在旁的环境中自学。后者不管你偏不偏执,都属于民科。因为在交流中challenge和defense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我国的中、小学相关课程是在打消人的好奇。至少说,所有教学都对准高考大纲,任何“超纲”的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回答,使得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在课堂外得到非正式的满足。而在大学,公开课、公共课也成为凑学分的事物,最火的课一般是《电影欣赏》。所以才会显出社会问题,似乎在大声呼唤科普组织。事实上,如果你科普来科普去都是书本知识,套用一些人说“不反对民科就是不尊重科学工作者”的说法,做科普就是不尊重教科书、不尊重正统教育。例如说,圆周运动的教学不应该是中学课堂那样,而应该像果壳松鼠会那样。而其实解决问题的正道是改善教育。

以下可能要扯远一点。为什么在中国,很多人会觉得“科普救中国”,基本放弃把基础教育改变好呢?这也是一种悲哀。因为他们习惯了“官方把持的领域是普通人无法推动改变的”,他们往往只寄希望于“非政府组织”(NGO)改变社会,哪怕官方社会建制已有负责此功能的部分,也情愿把它当成僵尸一样的存在去无视,似乎望通过NGO另外再建设一个完完全全的功能社会——很多人称为“体制外”。这样的思维定势已经深深地存在于大量在中国受教育的年轻人心中,甚至很多已经工作的人心中,至少在知乎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事实上,你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才能读懂中国;也同样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你才会发现改变中国的缝隙。这个就说得有点远了。回到科普话题就是,改善学校教育才是改变科普人忧心忡忡的那些问题的途径。在知乎,讨论政府、事业单位、国家政策解读的问答以及讨论教育的问答,水平外行而幼稚。从业者答案少,原因是知乎主要人群是未工作的学生和“体制外”工作人士。当然,很多体制外工作人士深谙体制。不客气地说,因为这些都是中、高层管理岗位,与体制内人士接触频繁。体制外底层业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接触体制机会少。当然,这也扯远了。体制内、外这个概念也很虚。

回到好奇心上。如果问,人类科技的进步,普通人难到要一无所知吗?这也是我很少正面阐述的方面。人类科技的进步,自有其报道。例如论文和新闻。我也不反对“知识分子”、“赛先生”上的这种教科书水平的解读是。所谓“教科书水平”,就是指其内容是基于相关专业本科知识,内容完整,面向受过自然科学方向高等教育的外行。它们其实就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小框内容”、“小字内容”、“附加章节”。有人把这些归类为科普,我总之赞成这些。但必须承认人,这些文章,很多人看不懂。很多人鼓吹的科普,是要让大众(特别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联想一下我国电视)看懂。事实上,哪怕是拿果壳松鼠会的文章,给普通人多数只能剩下“引力波很重要”、“由爱因斯坦提出”等层次。想把“置信度”的概念传播出去都很难。这不是我举特例,而是科普存在的根本问题。很多人还寄希望科普”传递科学精神“,这些人可能没有真正去做过科普。(以免有人反问,我先声明:我做过。)

也就是说,在我的观点中,人类前沿得到突破后,这个社会只需存在:论文的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和教科书水平的解读。中总有一个受教育水平的梯度(这个梯度往往很陡),期望所有人对引力波达到相同水平的理解是荒谬的。我的观点中还包括:教科书水平之外的科普是伪科学;好奇心未必需要得到满足,任由它失落,比由伪科学去给予虚假的“满足的感觉”更好。人类从论文到教科书为止(包括科技新闻),这个梯度并不窄。人类的重要科技突破,如果完全没有传播;在一个信息化社会如果完全不存在“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当然是一个不应有的缺失。“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是一个更广的概念。中国流行的所谓“科普”,如果归为“造谣”,它也许也能归为”科学传播“吧。谣言的传播规律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我只认为它只是一种伪科学。

科普是伪科学

我是从微博上知道科普还有鹰派和鸽派等说法的,觉得搞笑极了。现在科普是多么牛逼的事业了,都到要分为鹰派和鸽派的地步了!作为一个根本反对科普的人,任你鹰派也好鸽派也好,我都当作看戏,而且这戏还特没劲。

我对“科普”的看法,以前已经表达过很多次了。

我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鹰派和鸽派科普的信息。其中有一个果壳网的页面,让我觉得十分熟悉又非常分特。“楼主”提出了一些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看法,探索了一下所谓鹰派和鸽派的价值观根源。这本来是把整个topic的逼格大大提升了的节奏,可惜在评论栏里彻底毁了!那些小白评论,他们完全没有配合这种高逼格的意思,他的评论也跟楼主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完全自说自话。例如第一个评论者,用一个很牛的句式“一直不明白这么高深的话题,只是觉得……”,就十分顺理成章地把讨论移到自己的水平上来了!还有第二个评论者,“我本人认同……”,现在是在讨论谁认同哪个吗???楼主是优雅地超越了这个层面了已经好不好?你又搞回到这个层面来。谁care你认同啥啊??结果我发现,不争气的楼主居然还回复了他,完全没有被惹怒到!!本来想把这些人都拉黑,结果发现由于长期鄙视果壳,没在上面注册。现在注册吧,好像我肯定了果壳,不注册,又没办法拉黑他们!气死我了!所以为什么我的博客长期关评论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楼主说:

温和派科普者得思想原则大概可以推回至边沁对自由的定义,也就是“不影响他人自由“的自由。用柏林的分类就是消极自由。

鹰派的思想则认为对自由的定义应该加上某种限制,类似于密尔的“不可自由的选择做奴隶”,哈耶克的“某种正当性的出发点”或者穆勒的“当一个人走上一座破损的桥应该阻止”。

我觉得,鸽派就是心情好,鹰派就是心情不好。看到愚昧的人,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和颜悦色地去开导,心情不好则直接辗压。总之,消极/积极自由也好,心情好/坏也好,都说明这两“派”其实是没什么可争的。任何人如果它是非常明确、长期的鹰派或鸽派,那就根一个人长期心情很好或很坏一样,都是有病。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看点就是“人有没有愚昧的自由”,这其实是消极和积极自由之争的具体化了。很有趣的是,网上不仅有人赞同人有这自由,而且也有人明确地认为人没有这个自由。有一篇叫《做个快乐的被科普者》的文章,里面说:

被科普者有理由闷闷不乐——假货泛滥,骗子横行,谎言遍地,大众麻醉,形单影只,被亲友孤立,被社会孤立,被傻子恶人谩骂骚扰——还不能喝“心灵鸡汤”补补身子,不能找老中医摸脉治治“亚健康”,不能购买一大堆保补健品慰藉自我和亲人,不能找个神父谈心、抱个宗教团体享受“家的温暖”,因此会很不痛快、很不开心。

这就类似我在《真相长啥样?——我的胡评一气》里所说的那样,大家需要是安慰剂。所谓鸽派科普实际上是看到真相和安慰剂并不矛盾,因此致力于把真相包装成安慰剂。可是,又正如我在《科普帮倒忙》里说的,这其实就是说,科普一定要把真相包装成伪科学才能卖得出去。到头来伪科学长得像伪科学,真科学也长得像伪科学,最后必然沦为权威性之争。要做成功的科普,首要条件不是科学性而是权威性,要遵守一些“行走江湖”的门道。就好像古龙小说里的人物都会有特别长的前缀,作为科普作者,似乎也要沽名钓誉一番,“xxx大学xx学博士”,“XX奖获得者”,“XXX专栏作家”,曾著有《xxx》,《XXX》等畅销科普著作,目前供职于XXX。大家就会觉得很合理:那当然,难道街上随随便便一人儿都能给俺科普吗?那岂不是侮辱俺?因此,这种沽名钓誉其实也是一种“鸽派”做法,目的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心理。问题是,我认为这么做很恶心。难道一定要有这些名衔才懂1+1=2?那要是他说1+1=3怎么办?打民科的时候这么理直气壮,说什么“科研成果不是由哪个权威说了算,而是要经过同行评议”,为什么到了科普的时候,又这么强调作者的身份效应?

很多科普组织为了“草根性”,甚至连这种“身份”都不强调,完全社交化,全是网友。抖机灵,调侃,喊口号,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党同伐异,抱团取暖。说白了就是一大学生组织,搞起骂战来充满学生运动的典型特点。

鸽派科普的本质就是伪科学。不是说内容科学就是科学了。不是看内容的。我平时刷微博,好评点赞的可能都偏鹰派。但是我也不喜欢鹰派科普,因为无论是骂人还是冷嘲热讽都很难看。所谓“科普的受众”,大部分是中学数理化教育失败的产物。别看他们现在都是成年人了,其实都是懒虫。小时候上课不认真可以说是不懂事。现在叫这些成年人回到初中课室,他们能把那些知识学好吗?教学效果会提高吗?照我看,他们还会像当年在课堂上一样难受,否则也不用搞“鸽派科普”了。中学课堂令人难受,固然是由于中学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但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难受,总有少数学霸做题N快频频举手争着发言如鱼得水;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家教缘故,就是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懒惰,所以成绩差。如果完全是由于中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所以在这些受害者成年工作之后搞鸽派科普来弥补,那么理论上中学教育可以通过用鸽派科普来代替来得到改善?不考虑应试和高考的话,用果壳和松鼠会代替中学数理化,那么成年社会应该就不再需要科普了。很显然这是说不通的。这说明成年人所谓“基础科学素养”低,往往应该怪他们自己不爱学习。正是由于科普面对的是不爱学习的人,才需要强调什么鸽派。有个段子我喜欢一引再引:

可不就是嘛,你早上起来要先戴上据能转运的水晶和能防癌的磁疗手镯,再看看通胜日历,看看据说有什么不宜,先喝个据说每天必喝的八杯水,然后吃个早餐前得查查有没有据传的食物相克,然深度怀疑有没吃到据说的假鸡蛋,喝了多少据传有害健康的激素牛奶,然后掏出据说防辐射的蓝牙耳塞打个电话叫出租车,车牌号还不能带有据说不吉利的四,到了单位,拨开一推据说防电脑辐射的仙人掌,上个网查查据说准到你想哭的本周星座运程,然后准备跟据说八字生肖不合的男友保持距离,在Q群转几个据说偷肾的警告给最亲爱的朋友,中午了,同事叫了肯德基你没要,据说有八只翅膀混身插满了管子,你自己把早上带去的据说能延年益寿的素食沙拉(非转基因)从据说会冻坏营养的冰箱拿出来,看看被赞美过的水有没有结成漂亮的冰晶,然后放进据说会产生致癌物的微波炉中加热,还生怕把自己的隐形眼镜烤糊,惴惴不安地吃完后睡个据说会变笨的午觉……晚上回家后想洗个头发现来大姨妈了,据说这时洗头老了会落下疾病,耍了一套中医养生保健操后顶着头油睡在了据说风水比较好的北边。生活得多么惬意!

鸽派科普说到底就是伪科学。不是说内容科学就是科学了,不是说它跟伪科学斗争它就不是伪科学了。其实它的销售策略和目标市场跟伪科学都是相同的。伪科学完全可以向成功的科普组织学习而获得成长。试问,伪科学能向科学学习而获得增长吗?不行,伪科学如果按照科学的practice来进行,它就会变成了科学。所以说科普是伪科学,不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