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14

知乎和百度知道的一个区别

现在写博客的欲望之所以低了,是因为按我以前写博客的方式现在没有时间和精力了。换一种方式,又未必能有同样的写作欲望。现在我发现本来是微博长短的话,但我未必想在微博上发,倒是愿意在我的博客里发表。所以凑齐那么两三件事的评论作为一篇,也可以抽空写写。

最近不能说我“离开知乎”了吧,但至少对它的兴趣已经减到最低。我发现虽然百度知道很想把内容做得更好,但它事实上是一个好的服务。或者说,它不会主动去限制自己作为一个服务。知乎会主动限制。知乎是有一系列的问题不鼓励在知乎上问,因为这些问题不利于为知乎产生有意思的答案。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太具体到提问者本人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不适合在知乎问。这就是典型不想服务,只想索要优质内容的态度。我虽然不敢自夸说是知乎的内容提供者,但我TM一直以来就是知乎的内容提供者嘛!说明我不是水军,不是脑残中二。但是我自己也想要服务啊。我也想问,为什么广州三号线汉溪长隆站上面那里有一个卖热狗的中国女人,经常有一个黑人在那里跟她聊天,那个黑人是不是她老公?这个店是不是她跟那个黑人一起开的?还是那黑人只是那个女的男朋友而已?那个女的就是因为开个热狗店,菜单上还配地道的英语翻译,才会尽管三伏天没空调也吸引一堆外国人在那里聊天,好像就特别高大上的样子。为什么?是怎么回事?知道的人快跟我说说。可是,如果在知乎,这样的问题就会被关闭。那我还整天帮你知乎的小白解答科学问题干什么。不玩了!我觉得像我要问的那类问题,上百度知道问就不会有人来质疑我,关我问题,只是回答的人也太水,没有“折叠”机制,会太像BBS罢了。那我也不想真的直接上BBS问。

我举的例子可能太极端,但总之我认为知乎就是一个不愿意好好地把服务搞好(例如问答机制和网页智能已经长期没有优化了),只愿意加速提取优质用户和优质内容。叫那些明星用户出书,搞出版物,什么圆桌啊,周刊啊。听说创始人是个记者,思维是不是受局限?是不是因为免费?是不是因为没广告?如果有好的服务我不介意收费和广告!知乎上好像有过一个答案说,收费的东西用户是客户,免费的东西用户是产品。知乎看来深谙此道。我是要做客户不要做产品。

我发现我是个反社交倾向的人。我平时就对社交不感冒,所以对网站的社交化也不感冒,基本关评论,经常拉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般这种人都是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他应得的东西一般会得到,不会因为政策变动或者有人耍赖而被抢走。然后如果本人不贪心,那么他哪怕与世隔绝,该给到他的东西必然会给到他。他的交友就完全根据个人好恶,是真心的。可是在中国社会交朋友主要是为了经常获取信息。因为中国社会是表面一套实际一套的,实际那一套的发展状况,你只能在餐桌酒桌上了解到。典型的中国式中年男人,遇到事情往往喃喃的是他认识哪个朋友是做这一块的,是吃这碗饭的。不相信陌生人,不习惯陌生人社会,不自己去排队办事,办什么事一定就是找熟人,不会有其他做法。他只相信一把手在酒桌上亲口答应的事,也不相信规则。

拿好处,赚外快,是中国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乐趣。只有把水搅浑,浑水才好摸鱼。什么东西都表面一套,实际一套,为的就是给自己拿好处赚外快留一手。当然,也有说法是中国文化喜欢留余地,不把事情搞死,以便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能够狡兔三窟,为求自保。中国的历史,这么多朝代,那些野蛮落后的政治文化入脑太深了。现在好多纪念邓小平的文章,我觉得他最大的功劳就是(貌似)打破了这种恶心循环,至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大城市,可以低成本地选择坚守规则的时候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只有当契约精神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之后,我们才轮到去谈官员是受民众还是上级领导问责这个问题。现在民众本身都没什么契约精神,官员无论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事情都不会办得好。

驯龙日记2

我去看了IMAX 3D。本来一般来说看完之后,上豆瓣看看别人写的剧评,就算抒发过了。但发现上面全是小朋友,什么看第一部的时候还是“中考”,第二部算是“缅怀童年”,我就觉得很不爽,觉得我干嘛要小屁孩来帮我抒发一个电影的观后感?不够格。当然,其实审美能力和文化水平,跟年龄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我现在的水平并非来自年龄的积累,而是来自我的见识(或者说表面上是来自年纪,实际上是来自见识的积累),90后和00后们完全可以预先就获得我现在的见识,因为他们跟我一样活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世界。所以我的鉴赏趣味被小屁孩轻松超越绝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为了不变成一个老讨厌鬼,我应该清醒地反思,到底什么优势是必须来自年纪的?我应该跟学生讲什么,不该讲什么。

在豆瓣上看剧评不爽,所以还是自己写一点。但是今时今日我是没有时间在博客上写很长很充实的东西了,只能想到什么写什么,就写一两句。

首先是音乐。但这个豆瓣上的影评也已经说了。为什么不是全世界只有我欣赏到这个?假如一件事并非只有我知道,而且别人已经说了,我就很没有再说的欲望。不喜欢做那个“是啊是啊我也觉得啊”的应声虫,会显得我这人很陈词滥调。我连引用都不想引用。所以关于音乐就说完了。

其次是剧情,很多点挖得不够深,但是这个已经说了。为什么?我是看电影后独立地、原创性地发现这些个地方挖掘不够深的!不是看完豆瓣影评才点头赞同的!可是豆瓣影评已经有了,我再说就没意思了。所以关于剧情也就这样了。

为什么我不是电影专业的?业余的感觉真不好。

不过不得不虚心推荐第二个链接的这个剧评,主要是其价值观契合。价值观这个东西跟业余和专业无关,若契合那就是极好的。咱就是要要求高,咱就是讲究人物。什么“动画片嘛,开心就好”,这种说法就low爆了。要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作者说的“live in the moment”,注重当下的感动。(一个意思?)以前我只知道小说要有矛盾冲突(中学语文课水平),原来人物方面也有讲究arc的。而且,以前一直都觉得鄙视的剧情上的那种low法原来有个词叫cheating,谢谢作者。

然后是男主没有长残,很帅,而且青年男性的那种基础自信出来了。(我女友直接说他man了。)这个豆瓣也说了,我不是首创此说法。

事实就是,以我有限的鉴赏水平,看完这部动画之后,我产生不出任何首创的想法和意见。我所能产生的所有感觉,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悲哀,我真为自己感到悲哀!

什么是首创的感觉?那就是,豆瓣上有人说第二部男主样子长得像这个艺人!还有说像王力宏的,也是有道理,但却略low。但有说像Jake Gyllenhaal的我就觉得这个说法超恶心。并不像。

我女友说,第二部要讲的点很多。可是第一部要讲的点也不少。短短的一个电影时长之内,为何第一部显得这么完整,无bug,节奏完美,行云流水,而第二部则各种突兀,cheating,挖掘不够,顾此失彼?我看完电影开始向女友装懂显摆逼逼的时候说过,就是你的电影可以讲大道理,要和平啦不要牺牲啦,但如果你要讲这些个道理,一定要通过故事,不能人物的嘴巴直白地宣讲说教。而且如果这个道理太抽象太大,那你的故事就要设计得很隽永,像个寓言,否则你就没办法让读故事的人思想提升到那样的层面。一、二两部的screenwriting就不在一个层次。第一部一些贱嘴小聪明台词是20岁的水平(when I was little…well…littler),第二部的对白用词低龄化是10岁的水平(Hiccup的妈煞有介事地提醒他说Toothless是因为被bad guy操纵所以才犯下此大错,好像他不知道;Hiccup煞有介事地告诉那个反派boss,这些龙全都是kind、善良、可爱的物种,好像听了这个之后真的会有差。)第一部的台词,总是能够让你感觉双方都有道理,不会那么简单的对错之分。例如:

截图1

最后一句是渣翻译,原话是I just want to be one of you guys。这只是一个例子,第一部有太多的地方表明,它并不想让过于无庸置疑的大道理使片子变得说教和沉闷,因而每个角色都不会伟光正,努力地用各种反讽自嘲嘴贱蠢萌来化解,限制片子走向主旋律化,虽然动画必须是梦想的实现但却永远保持着一种复杂性。第二部在这一点上失败了,Hiccup变得伟光正,他爸也变得伟光正,连Astrid也变得伟光正,反派也邪恶得太简单,整个影片就低幼化,变成《超人》式的典型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大片老套路数。

第一部的对白有巧妙的承启转合,能够把意义推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截图2

最后两句原话是这样的。Remember, a dragon always goes for the kill. –But why didn’t you?

还有,Hiccup翻阅那本Dragon Manual的时候,重复含出Kill on sight,但是后面与Toothless和其他小龙亲近后说出的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you guys is wrong,触动实在太深。这种是涉及到常识更新、文明进步之艰难这种话题了,可以类比达尔文提出人是猴子变来的那种境况,比起“不要战争要和平”,是高级得多的topic!但第一部对这个topic却能交待得比第二部的和平主义来得自然、干练、到位。第一部处处是比第二部聪明得多的台词设计,我不花时间罗列了。

第一部和第二部都用了一个我能接受的做法,那就是,让最固执的人的改观的法宝就是被原以为的敌人救一命。第一部是Hiccup的老爸,第二部也有,我想不起那个角色的名字,也就不剧透了。用这个办法来让人物改变想法,似乎也用太多了,但至少是在动画片故事中我能够接受的。

第一部的结局也比第二部要高级得多,那是一种心酸的结局,又是有所呼应和深化的结局。心酸当然指的是,Hiccup脚没了。呼应则是,Hiccup和Toothless当初还不是太熟的时候,尝试用人造半边尾翼初次实现飞翔,Toothless曾经想甩开Hiccup自己飞结果发现不行,他们两必须在一起才能飞。这暂时已经很有寓意,但说到底只有Toothless是残缺的。影片结局使Hiccup也残缺了,真正使得两个残缺必须结合才能获得完满。有一个镜头,对准的是Hiccup的瘸腿,然后Toothless的烂尾有意或无意地挥进镜头来,就是特意强调这件事。当然,第二部对这种联系又所松绑,Hiccup能基本正常走动,且俩“人”都在练习自己滑翔了。这种松绑也是个好事。但我想说的是结局,第二部结局就太普通了,打赢了,当头了,从此走向人生巅峰了。总的来说,如果驯龙系列是真人表演的电影,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考验演员的演技。

豆瓣剧评说希望第二部是第三部的垫脚石,只是打开格局用的,不是为了完整性。这也是我的希望,为了显示一点我的独创性,那个剧评讲了很多星战系列的例子,我倒是觉得有点像黑客帝国的做法。只是黑客帝国做得更漂亮,在努力打开格局之余没有牺牲二部曲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倒是第三部的收官主题不够cool(又是peace)。不过,这毕竟是美国电影工业。据说整个好莱坞就是个反战的民主党票仓,所以看美国电影没有很赤裸的“胜者为王”的,最后都是peace。说到这个,我们中国也有大片最后变成peace却很恶心的,就是前几年张导的《英雄》。秦王你讲什么peace?你这是靠武力征服建立中央集权后谈peace。人美国讲究的是互相尊重、共存而形成的peace,那比你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很有趣的一件事,驯龙高手第一部是2010年,比它早一年有另一部非常也是杰出的动画电影是《凯尔经的秘密》,我以前聊过它。这两个都是各自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第82和83届)。82届凯尔经(和其他几部提名作品一起)输给迪士尼的飞屋环游记,83届驯龙输给了迪士尼的球具总动员3,巧的是虽然我是迪士尼的老粉,但这两部得奖作品都没看过,不知道奥斯卡老给迪士尼颁奖是不是历史惯性。2010年的奥斯卡就是什么?就是阿凡达的那年!然后怎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给了拆弹部队,可见好莱坞对反战主题的热捧。《驯龙1》和《凯尔经》这两部片恰好相反,前者歌颂维京人,后者歌颂凯尔特人。事实上后者才算得上一种歌颂,说明萨克森人的“苦守”事实上才是灿烂文化的创造,保护了基督教的发展,而Vikings只是落后文化(仍然信着早期神话传说,多神论的状态),是野蛮的。而驯龙只是因为是讲dragon因而需要以维京人作主角而已(因为龙是pre-Christian的传说,在维京人中保留得较久。《帝国时代II征服者》里的维京人还有dragon头的射箭船这一特色的unit)。

作为驯龙粉,如果觉得光看两部电影远远不满足,推荐浏览这一wiki

最后,我爱死驯龙第一部的结尾,与音乐的结合是重点。驯龙第二部的结尾想做相同的效果,但没有第一部那样惊艳。一个动画,从头到尾最后一秒钟都惊艳到你(而且是重看N遍都可以),驯龙第一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