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4

知乎:本科生写的论文在老师眼里是怎样的?

原问题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548350

也许研究生们看本科生的会觉得“屎一样”,但老师是不会的,主要是角色不一样。对于研究生来说,一个论文除了对他有用之外就是对他没用。他不用去思考本科生教育。但老师是已经知道对他的研究有用的论文去哪里找了,看本科生论文多数是为了本科生教学。

我看过一些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作业。问题一般会有几方面,但目前我还不能很有条理地列出来,形式上的问题包括论文的格式规范问题,图、表怎么弄,不注意单位,字母的粗体、斜体、公式的编号等,引用文献等等。内容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分析能力,例如如何形成一个论文的主要观点?那必须是回答某问题。这个问题怎么问?怎么才算回答了这个问题?都不清楚。第二类则是文献搜集的能力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基本文献,哪方面的信息一般去哪里找?怎么比较全面的搜索以确认某事“未经报道”而不是你不懂找?

copy & paste,抄袭什么的,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至少这么说吧,在我的课内,关起门来布置作业。哪怕随你抄吧,你抄什么,抄哪里,抄多少,怎么拼凑?分数还是有高低之别。只要我做老师的,不是只看字数给分,抄袭就并不能比不抄袭带来更多的便利。以本科生的有限的积累,你要求他产生多少独到的见解?他们恰恰是读(抄)得太少,想得太多。道德方面,只要把原则说清楚,你抄的东西要说清楚是你是抄的,不是你自己的成果,就行了。关键是对于抄的内容老师必须进行点评。

正是因为做老师的有以上这些任务,所以他拿到了学生的论文,立马就开始研判其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必须在具体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想怎么改进会更好,给学生以建议。只有没什么相关责任的人才会扔一句“屎一样”就拉倒,例如网易新闻国际政治版后面的网友评论。

关于查找文献的问题,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所谓的“科技文献检索”,就是如何上图书馆链接到各个出版社网站下载PDF全文,就是如何通过ISI Web of Science,化学文摘之类的索统数据库搜索“热门前沿研究领域”。根本不是这回事!所以他们哪怕连抄都不知道去哪儿抄。也许我举一个我专业以外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有一本书叫《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入门》,请看其目录(不要觉得长就快速扫描,建议真的逐行看一遍):

前言
第一讲 传统古籍的翻阅
一、 史志目录
二、 丛书和丛书目录
三、 佛教道教藏经和目录
四、 类书
五、 小结
第二讲 石刻史料的收集
一、 传统的石刻文献
二、 新出土的石刻史料
三、 石刻资料目录
四、 小结
第三讲 简牍帛书的检索
一、 战国简牍
二、 秦代简牍
三、 汉代简帛
四、 曹魏、孙吴、西晋简牍
第四讲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浏览
一、 “敦煌吐鲁番文书”释义
二、 敦煌吐鲁番文书目录
三、 敦煌吐鲁番文书图录
四、 敦煌吐鲁番文书录文集
第五讲 版本与校勘的常识
一、 版本的基本知识
二、 古籍版本目录和提要
三、 标点本古籍的价值和问题
四、 电子文本的优劣
五、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
六、 小结
第六讲 考古新发现的追踪
一、 最新考古资料的追踪
二、 期刊杂志的定期翻检
三、 港台与外文杂志
四、 考古报告
五、 文物图录和展览图录
第七讲 图像材料的积累
一、 图像材料提供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二、 著录古代书画的资料
三、 现存的书画目录
四、 现存的书画图录
五、 画家词典和索引
第八讲 今人论著的查阅
一、 今人论著目录索引
二、 研究综述和动态
三、 博硕士论文
四、 电子文本的检索
第九讲 刊物的定期翻检
第十讲 论文的写作(上):标题、结构与学术史
一、 标题
二、 篇章结构
三、 学术史
第十一讲 论文的写作(下):不同类型的论文
一、 硕士论文
二、 博士论文
三、 期刊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贡献给祝寿或纪念文集的文章
第十二讲 书评与札记
一、 书评制度
二、 书评种类
三、 哪些书值得评
四、 书评内容
五、 书评里的称呼
六、 要注意的问题
七、 札记
第十三讲 写作规范
一、 正文部分
二、 繁简体字的问题
第十四讲 注释体例与参考文献
一、 注释体例
二、 参考文献的编纂体例
第十五讲 专业中英文的翻译
一、 英译汉的问题
二、 汉译英的问题
后记

我觉得以上内容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训练。我认为,每一个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默默总结和编撰着本学科中的类似的学术规范。如果不从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试水和接触,怎么来得级在十年之内受到全面的训练?

我觉得目前理工科的研究生教育普遍缺乏“做学问”层面的薰陶。我本人自高中始到大学时期阅读的一些文科的专著给了我一种“做学问”的精神特质,使得我在现在的实验物理研究中少了很多功利,比较注重研究历史。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魅力并不在于课题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做学问”这种精神修炼过程。理解这种魅力的学生,不会去质问一个研究课题或方向“有没有实际效用”、“是不是夕阳专业”、“好不好发文章”等等,但他会不满于一个没有深刻内涵、没有历史渊源的主题。我们不是老抱怨学生都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比较功利浮躁吗?那么如何尽可能的吸引年轻人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呢?靠的就是平时认真的学术训练。如果你因为怕学生嘲笑“这些有必要吗?有用吗?”而感到无力去严格,受伤的只会是那些原本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那部分学生,告诉他们真正做学术的人也不过如此,学术真的就是儿戏。往往你越是放松学术训练,学生越看不起学问,越会觉得学术研究也是随随便便完成的。他们出去社会就会这么宣传,例如在知乎上匿名回答本问题,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呗!我当年也是这样过的!”、“屎一样!”。

高分子的溶解过程

以下是在路上手机QQ回复一个师弟的内容,全是冲口而出,有些偏颇的地方例如把热力学与动力学混在一起讲了,但它们确实是有关的(化学势与动力学关系),我无暇展开。

WIllIamS 20:55:21
老大,直接往已经陪好的PMMA悬浮液里加PS再摇匀,这样会不会比 分别配好PS和PMMA溶液再根据所需的最终浓度混合 要容易一点?
WIllIamS 20:58:02
你跟我说过先配好PS的溶液之后再混合PMMA溶液,我发现这样要考虑的东西比较多,如果能计算好总共需要多少PS,直接称好固体直接加进去就容易得多,所以问一下,这个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翔哥 21:37:59
很有问题。我刚跑步。回头再聊吧。
WIllIamS 21:39:31
好的。
翔哥 22:15:28
我在手机上。
翔哥 22:18:39
首先你要考虑到,PMMA粒子悬浮液在一定ps浓度会随时间变化(凝胶化),变化的速度跟PS浓度有关。
翔哥 22:21:43
如果PS本身的浓度也在变,而且不受你控制的话,你就无法控制你想要的凝胶化速度和最终凝胶的状态。
翔哥 22:41:34
什么叫重复性,那就是你做十个样品,它们都同时起跑,以同样的速度跑,以便同时到终点,获得十个凝胶化程度相同的样品。实际不理想性于是主要来自:起跑时间不一,速度不一。前者例如聚合反应的“诱导效应”(《高分子化学》),后者就是由于诸如PS浓度,单体浓度、温度等动力学敏感条件失控所致。所以实验上要力图做到是(以PS浓度为例),总体上缩短PS浓度从原有值到所需值的时间如0.1秒,误差再大不会超过这个数量级,相比你正式反应时间如1小时而言可以忽略。其次就是达到所需浓度之后就不要再变,保持凝胶化速率相同。以上把PS浓度换成温度等都是成立的,是比较常规的实验原则。
翔哥 22:43:31
下面是关于高分子的浓解。
翔哥 22:43:36
溶解
翔哥 22:49:10
高分子溶解跟小分子相比慢很多个数量级。经常是还没学到专业课的本科生进实验室,过来说“老师这个溶不了,已经溶了很久了。”怀疑书上说的溶剂是不是错了。其实要泡过夜才看到溶涨。
翔哥 22:53:48
高分子溶解慢不是一般慢,而是慢到整个工艺设想都不一样的程度。当然,并不乏溶得非常快的例子,如PEO、PAA等水溶性高分子,受益于氢键和电离等效应,降低了溶解焓,补偿溶解熵增。但非极性体系没有此效应。
翔哥 22:54:54
那你问了,既然慢,溶液混溶液不也慢吗?或者问,能快多少呢?
翔哥 22:55:36
这就涉及到高分子溶解步骤。
WIllIamS 22:59:20
哦,那溶液之间混溶又要看他们的性质了,支化程度和分子量什么的
翔哥 23:02:08
高分子溶解步骤:1. 溶胀,溶剂向高分子样品由外及内渗透。这要看你样品的粒度,一大坨直接浓肯定慢过剪碎了再溶。但是分子量越大越容易机械降解,导致平均分子量下降,分布变宽,具体变了多少你又没去控制。只能原样直接溶解。
WIllIamS 23:05:53
那所以PS就要原样溶了然后再稀释?
翔哥 23:07:11
2. 扩散。表面一些已经溶胀到一定程度的部分样品分子链脱离本体向溶剂相扩散。这是一个整链运动。在学高分子的分子运动时讲到过,链段的运动比较快,可以与小分子相当,其次就是多个链段协同运动由于被绑在一起所以慢得多,最慢是整链运动。可以差到两三个数量级。
翔哥 23:16:00
这还只是表面已经扩散了的部分,这部分跑了之后,内部才裸露出来,开始溶胀。忘了说了,溶胀是溶剂小分子钻到高分子空隙的过程,靠的是热运动。你知道玻璃的caging图象,溶剂分子也是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在空隙内部受限运动,跳出空隙是罕见事件。而溶胀过程靠的恰恰是这一罕见事件的积累,所以更慢。以上纯粹是熵因素。如果遇到极性强或者结晶性高分子,还要克服额外的能量差,人家原来结晶能量最低态。尽管溶解终态能量也很低但中间溶胀这一步能垒很高,熵要再补偿这部分代价,更慢。
翔哥 23:17:47
如果你先配成溶液再混,相当于把以上步骤先完成了,再允许它与PMMA接触,所以是能加快很多。
WIllIamS 23:18:50
学习了。
WIllIamS 23:20:14
为什么说溶胀过程靠的是溶剂分子在大分子空隙内部跳出空隙这种罕见事件的积累?
翔哥 23:20:32
这样你才能实现近似瞬时设定PS浓度,然后保持长期稳定,得到有重复性的样品。
翔哥 23:21:08
高分子中的空隙,就是非晶区的分子间隙。
翔哥 23:23:02
溶剂要溶胀,就要从外部扩散到内部,它们进入了位于外部的间隙之后,要再跳开原有间隙才能到达更里的间隙,实现由外及内。
WIllIamS 23:23:41
明白了
翔哥 23:26:22
所以要怎么实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全面的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变成本能的而不是背书考试的物理图象。
翔哥 23:29:14
只能靠传授。
翔哥 23:30:42
所以我要啰嗦这么多不直接告诉你怎么做。Over!手机码字王。
WIllIamS 23:32:02
你说有时候都不知道担心什么,因为不知道应该去担心什么,要是不问你,我就真的那么做了,即使我高分子物理考试很高分也没用,考虑问题是需要做过深度思考的
翔哥 23:32:51
你们高物上的不够课时吧,没实验吧。
WIllIamS 23:32:59
WIllIamS 23:33:30
也算是有一点,做过乌氏粘度计
翔哥 23:35:04
而且高分子系的学生之所以会好一点是因为他们还要学高分子加工工程,各类材料成型。他们选修课的老师可能都是高分子系的,说着说着就扯玻璃化温度。
翔哥 23:35:33
你们不是。
翔哥 23:35:51
光靠考试谁都会忘。
WIllIamS 23:38:29
那PS样品是一块一块的发泡泡沫状的,每一块估计有个1g了。那么我不该把他们剪开,因为会造成机械降解?
翔哥 23:39:39
对。
翔哥 23:39:52
不要剪太碎。
翔哥 23:40:15
没必要不要狂剪就是了。
WIllIamS 23:45:56
明白。

知乎:本来应该是怎样的?

原文地址:http://zhuanlan.zhihu.com/panta-rhei/19638353

知乎改版之后的个人时间线又改回系统推荐型了,于是我看到了一些“教育”话题的内容。有一个问答是大学出勤率低取消考试资格,合理么?思想非常混乱。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教师也就只有在985、211高校能够试着履行一些大学教育的理想。很多二本大学也许课堂教育确实烂。这本来是不正常的现象,却作为讨论问题的前提,所以很多学生的不去上课的理由其实就是一种“你不仁我不义”,也挺无赖,并非文化人所为,没什么值得理直气壮。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去提最本原的问题,不敢去提理想性的、原则性的问题。例如“大学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是科学”、“为什么要这样做科研”等等。很多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没做过这类教育。为什么呢?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说。因为所有大学校长都心知肚明,自己并非能自由地追逐大学教育的理想。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大国,大学不管它还能是别的什么,它首先已经是一个行政级别单位了,于是第一条就是要对上负责,若有什么自由的空间,那也是“戴着脚拷跳舞”。如果自己反正做不来,何苦多谈那些“普世价值”的理想?所以这类问题变成都少谈。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你只能按照当前的政治风向谈点合适的,不能一下子追问到本源。一件事情想要名正言顺,最多只能求助于当前的政治buzzword,经不起再严格的推敲了。

我在这里无意涉及“教育行政化”之类的问题,在我看来,不是说现在大学有行政上的问题,就马上要批判“教育行政化”。当你知道这些常年被批判的事情的原因之后,你会转而关心一些其他的效应,而不再觉得批判本身是一件有用的事。

上述那不敢涉及理想本原的心态流行了不是一天两天了,造成现在很多一些其实没这么敏感的领域也都这样。大家好像发现,忽略宗旨和原则性问题,也能使日常事务大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于是揣着明白能装糊涂就装糊涂,能继续摸石头就不过河,鸡贼得很。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猫论”成了一个很不好的论调。不再讨论动机、目标、宗旨、性质,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造成我们在做法上就存在理念上的混乱。而很多大学生读完四年,也就只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去理解大学,说白了就是根据他们遭受到的本来理念就混乱的规章制度来理解大学。一些经常被提出的借口,实际上只是临时性地掩饰理念真空,却被大学生当作什么把柄。这些很ad hoc的借口转移了大家找出真正问题的注意力。这些年轻人学得很快,他们进入学生会和团委之后,也懂得用这种ad hoc借口了,我们的媒体、微博、各种评论,充斥着类似的这些ad hoc借口。整个社会都在这些ad hoc借口的哄骗下,要么相安无事,要么只能耍泼赖。这些ad hoc借口既经不起任何推敲,也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靠赖靠闹。大学生学得很快。

我甚至感觉国人从来没有真正的学会怎样树立理想。要么就是理念真空信仰缺失,要么就是会去追捧一些空想。理想是一个计划,是要一条条对照着想办法实现的。现实的不完美哪怕美国都存在,但人家非常清楚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因此就会朝着确定的方向慢慢改善。我们总是“这事不好说得太细”,也形成不了什么共识,所以总是见机行事,过河抽板,雁过留名,领导一换届,就又变了。

我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关于科学研究的简单介绍的PPT。由于科学研究是我的职业,我有这个能力去讲这个话题。我就敢于从“什么是科学”这种理想问题开始,去解释于是为什么科研必须这么做——然后我们实际的科研有多大程度是按理想去做的,那些没按理想做的部分,又是什么原因,目前大家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民科为什么是民科……等等。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我很早就想明白这些问题。身为这一职业的人,这种“行业基石”行问题我信手拈来是可以给年轻人做讲座的。这是我的professionalism。说极端一点,一个专业型社会,哪怕是个大街上扫地的,也必须professional到能上TED。我认为,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多想这一系列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先要思考“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去评判现实有哪些还不完美,原因是什么,解决之道是什么,自己能做些什么。无论是哪个行业的,都要自觉地去做一个“内行人”,讲“内行人”才能讲得出的insight。而不是满足于用那些ad hoc借口来糊弄外行人。而我作为一个公民,最大的希望就是治国者在谈他的政策之前,能够先告诉我“一个国家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在此纲领下才再去谈于是乎所提出的政策都针对哪些不理想而制订的。不能说今天要提倡什么就大搞什么学习,明天又提倡什么。所提倡的这些东西又是永远正确的,那昨天为什么就没提倡?

当然,要有这样的国家,必须我们的国民先成为这样的国民。我已经尽我的专业能力,给我的学生介绍了一场,希望能告诉他们一个信念:做事完全可以勇于根据这件事本原的理想来设计,却又不用耻于屈从于现实,但必须十分清楚理想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原因。具体到大学课堂出勤这件事,先不管学生缺勤老师有没有责任这种具体是非问题。先问一句:大学课堂本来应该怎样,你清楚吗?为什么应该这样?懂这么想才是社国的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