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2年8月19日

去中国的小船

我最近一年开始听jazz vocal和美国50年代的百老汇流行歌曲,曲目很窄,大概就是所谓的jazz standard或者The Great American Song Book。有一首歌On A Slow Boat to China,让我想起村上春树有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我集中追看村上春村作品是在大学本科时期)。重新翻开这篇小说,开头真的有一段歌词。林少华译的是:

很想让你坐上
去中国的小船
只坐你我两人
船儿永借不还……

——旧时歌谣

而原曲的歌词是

I’d love to get you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All to myself alone

那句“船儿永借不还”是哪儿来的呢?台湾赖明珠译的则是:

想载着你同行
船是租来的
只有我俩同行……

——老歌

我不知道在小说的日文原版中,这段歌词是英语原文还是日本译文,把all to myself alone译成“只有你我同行”,也足足给我上了一堂英语课。

这首歌是美国40年代的流行歌,很多歌手唱过,包括Al Hibbler、Peggy Lee、Ella Fitzgerald等爵士歌手。爱听爵士乐的村上春树应该是因为听过这首歌,选它作为题目。

作家自己在文中也已经说明了,他一次都没去过中国。所谓中国,也不是个地理和政治上的概念,也算不上是多么种族意义上的概念——尽管文中确实挑出来的是中国人。但是文中谈的的这些中国人,是小说主人公自身回忆的一部分,回想自己的成长,曾经遇到过三位中国人,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此而已。正如那首歌,在40年代的美国,中国是多么遥远的概念,一首叫做On A Slow Boat to China的歌,当然跟实质上的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只是一个代表“遥远”的词语而已。“朋友哟,中国过于遥远了。”

村上春村的淡口味小说(e.g.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挪威的森林》)似乎体现了城市小资式的肤浅旨趣,但至少我觉得这了部分足以与他的那些重口味的长篇小说平起平坐。读后者,我会一个通宵读完;而读前者,我读完也还是通宵不眠。情绪总是深陷入回忆中不可自拔的人,假如有机会让他们时光倒流到当时,也许就不那么感到珍贵了。觉得怀念,无非是因为已经过去了不可再回,而非当时有多么完美。“On a slow boat to China”,相当于一个目的地明确,但旅程长得不可思议的过程,这就好像回忆,你知道那是什么,但你只能回忆;而在这么做的时候,必然是你最私密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说回忆就是搭乘了一艘去中国的小船荡悠着,似乎再贴切不过了。因此也可以理解,最好的爱意莫过于邀请爱人同乘这艘小船。像爱自己那样爱你,给你讲我最私密的回忆。

On A Slow Boat to China这首歌,不同的歌手进行了各种风格的演绎。离谱的境界可至Rosemary Clooney和Bing Crosby的相声式演唱:

这段录相的开场白,倒是讲出了几分村上小说的意味:

要找跟村上春村的同名短篇小说意味最接近的,我看应该是Al Hibbler的版本:

村上春树写过很多介绍爵士乐的文章。台湾由赖明珠译过一本《爵士群像》,是由村上春树与和田诚合著的。这两人还合著过另一本《村上ソングズ》,不知道有没有中文译本。据称On A Slow Boat to China这首歌就收录在这本书里,作为村上春树喜欢的歌曲之一。

UPDATE: 小说开头歌词的日本原文:

中国行きの貨物船(スロウ・ボート)に
なんとかあなたを
乗せたいな、
船は貸しきり、二人きり・・・・・・

-古い唄-

参考http://murakami-haruki-times.com/blog/2009/09/on-a-slow-boat-to-china/

感谢知乎用户syo

苹果不是唯一的物质诱惑

科学网上一些文章连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他们埋怨“社会教育很差”,但是根据他们能说出来的道理“社会教育”也没好到哪儿去。所谓“苹果三大件”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诱惑。如何处理“想到、做到和得到”的关系,是任何时代都差不多的道理。教育小孩有很多学问,但是“家长给小孩买东西”这个问题真的是炒冷饭炒到胡了。为什么不给小孩买东西小孩就哭闹——而且到念大学了还这样?因为从一开始小孩就没有钱。不管有用没用不管是满足什么需求,要买什么必然要找家长出钱买。该不该买是不用管的,该买家长自然愿意买。在小孩眼中家长是个无限的资源,关口只在家长愿不愿意这上面。向来一切就只有家长愿意买和不愿意买的区别。想要,家长又愿意买,那就皆大欢喜;家长又不愿意买,一切就怪家长,没有别的道理可循。必需要家长主动地说出我为什么买这个,我为什么不买那个,小孩才有可能懂得这种道理。而且不光在买给小孩的东西上,自己买东西小孩在旁边的话,也要顺便教育。哪怕就是买一颗糖果,也有为什么买的道理。小的时候不教育,长大了蹲在一旁哭也是活该。这还赖“社会教育”么?难道要社会禁止一切物质享受来教育年轻人吗?

说什么“苹果扭曲了90后价值观”,道理说出口来成了典型的“赶不上时代”,活该小孩懒得理你们家长。再说了,媒体万里挑一拣出来的奇葩当作普遍现象,也是典型的低智。有的家长什么都不给小孩买,人人都有的东西小孩就是没有。不想小孩攀比,又不教小孩如何调整和面对人有我无,导致孩子养成了事事眼红别人的气质,搞不好还产生偷偷摸摸的毛病。要么就什么都给小孩买。两种极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来不跟小孩讲关于“为什么”的道理。在小孩教育方面,一切都好,关键是为什么?Why?Why?Why?讲道理!没文化真可怕。

我看中国大多数家庭就算城市化了还延习了以前农村的办法,小孩儿放羊,乱跑乱玩,自动就会好;皮的小孩,打得勤一些。反正家里穷,小孩坏不到哪儿去;早点出去打工,担上家庭的责任,一切就会好起来。富贵人家倒是会有家庭教育的概念,尤其是如何处理金钱,因为不希望后代把祖先基业给败坏了。老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错。但就算当家也未必就懂道理——特别是商业文明的社会之中的取舍之道。还有,现代家庭教育除了如何理财之外,还包括爱情婚姻观念、性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光婚姻和性这两方面传统农业文明的教育就糟糕透了。所以,什么“高校开学在即 苹果三件套家长‘伤不起’”这样的事情,无非是城市化不透彻,农村遭遇城市的现象。

看看这样的父母教给小孩什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11270/answer/14723034

文明人怎么做,野蛮人怎么做,区别是很明显的。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各方面都这么野蛮,生存基本靠占、靠抢、靠插队、靠卖乖、靠投机取巧无底线?是因为大多数家庭都不怎么教小孩。文明是要通过受教育才能达到的。不教育,自然而然就会野蛮。你看到一些野蛮人,他们确实也很不容易,有家要养——这就说明穷不必然导致善,越穷越要教。一个没有富人,打倒富人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