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2年1月17日

什么叫科学?什么叫艺术?什么叫“结合”?

杜撰出“科学与艺术结合”这一概念的好处是,当别人说你这个不是科学,你可以说这个结合了艺术;当别人说你这个不是艺术,你又可以说这个结合了科学。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所以你是“文化创新”,政治很正确;然后又可以让对科学和艺术都不甚了了的大部分人趋之若鹜,转化成money。

问题在于,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艺术这两个问题是哲学问题,你说把两者结合了,实际上也不知道结合了啥跟啥。所以,总要有一个具体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科学家搞艺术,或者艺术家搞科学。我就见过“厨艺与科学的结合”,变成了“分子烹饪学”。这就是厨师搞“科学”。还有一个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科学网上有个人声明“与化学家谈摄影,与摄影家谈化学”。这也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科学家写诗叫做“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诗人写科普也是结合。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具体到实际的某人的,只是我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怕惹事生非不公开指明了。

我要明确地指出这种方式的扯蛋之处。首先我就喜欢弹钢琴,可是我谈钢琴从来不需要通过“我的本职工作是科学研究”来为我的钢琴水平加分,反之亦然。身边的人一旦从别的途径知道我“还懂啥”,一般都会称赞我两句,这或者是出自真心或者是礼貌。但是到头来诺贝尔奖不会关心爱因斯坦懂不懂拉小提琴。不仅“大科学家”,很多平凡人都“不止一种爱好”,这没什么值得赞美的。但非要把这种所谓“科学和艺术结合”说成是多么难得,特别当成“大科学家的生平”来品味一翻,就有点像街上耍猴儿的:

来来来!走过的路过的千万不要错过。艺术家见过不少了,科学家也见过不少了,见过“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么?诺——这儿就有一位!谁愿意和他谈摄影?谁愿意和他谈化学?快举手!号称天南地北无所不知!谁难倒他了奖你一银元!

前一种方式是强调“身份上”的结合,第二种方式则是“内容”的结合了,这也特别普遍。例如元素周期表是“科学”,歌是“艺术”,那么“元素周期表之歌”那就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了。你说没结合吧确实结合了,你说不完美?那请你指出哪儿不完美。与此相近的是“诗咏量子力学”、“科幻小说”之类。诚然,一个诗人,一个小说家,他爱咏啥咏啥爱写啥写啥,但无论如何其产物必然就是诗和小说了。诗是烂诗,不会因为吟的是科学而变成一首好诗。当然史上有因为咏的皇帝而烂诗变好诗的事情,我反正不赞许。反过来的情况也有,用油画画出原子结构,或者用石膏糊出虫洞想象图景什么的,也堪称“完美结合”了。用我就等待着如何用钢琴弹出波粒二象性来。不过,如果这有困难,也可能用第一种方式——即“身份上的结合”来弥补。例如,明明这人是在弹肖邦的叙事曲。但由于这个人是个粒子物理学家,那么某地方都市报小记就可以写:

从他的琴音中仿佛能听到波粒二象性式的曼妙。

同样的录音,告诉你这是3岁小孩弹的,那又可以写成二十一世纪莫扎特转世,其实真实演奏质量是个地级市音乐中专学生水平这反正是没人关心的。这件事的重点不是音乐,更不是科学,而是“结合”。我爱看科幻小说,在中学那个有空的年代我也确实看得挺多。好看的科幻小说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都必须是好小说,科幻还是玄幻只是题材问题。不然侦探小说是不是刑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呢?非要为这种本身普通的事情造个概念,说好听点儿那叫低水平创新(科研里也有这事),说难听点儿直接就是低俗。

第三种方式就是炒“两种文化”的冷饭,只要千篇一律的以这句作为开场白:科学与艺术是矛盾的吗?那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八股文练习了。先说“固然xxxx有所区别”、然后再说“xxx共通之处”之类。反正“科学与艺术不矛盾”就跟四项基本原则一样是政治正确的,你要做的只是写一篇八股文去论证一下,文风文采当然可以发挥,但结论不能改!事实上谁也没说“科学与艺术是矛盾的”,可文字上就得“有人说xxxx”,否则还有什么论述的必要吗?就好像明明没有人要亡我中华,但一定要宣传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否则还有什么(敏感词)合法性么?论述一下其实都是表面功夫,重点是要告知广大市民:科学与艺术是不矛盾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只要有人质疑,就可以反问一句“难道你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矛盾的吗?”,然后再劝对方“平时多读一些文史哲”、“多了解一下大科学家的生平”。是指爱因斯坦离过几次婚之类的么?还是要专拣优美高尚的那部分“生平”?我自己也有少数“优美高尚”的生平,虽然剩下的绝大部分是腐臭糜烂的,尽量挑一挑,最后也能够上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最后总结一下。真的东西,都只在自己心里;说出来的东西,不是虚的就是假的。你真心地欣赏着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说出来的话是最称心如意的;说出来之后,要么没人共鸣,要么你不得不去裁剪成大众样式。你这么舍得裁剪,一来说明你其实爱得不深,二来说明你特别渴望“共鸣”,不习惯孤独。人通过作假,总可以获得共鸣;如果任由自己的心灵恣意成长,必将孤独。这个道理在《病梅馆记》里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是有多害怕孤独,是有多渴望掌声,才会造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个概念啊?——哪怕一位科学家再喜欢音乐,犯得着考虑什么“结合”吗?是有很多奇怪的艺术家被科学图片之美打动了,是有很多科学家平时拉拉琴作作曲。我对这种事情的态度,早就阐述过N次了,比较详细的见这里这里。如果说经常收集和打听这类事情,无非是八卦,当然也有人喜欢佩服万金油,这也不是什么我阻止得了的事情。至于说“多读文史哲”,这是对任何人都有效的劝诫,说出来大家互勉;但是,如果以为任何人只要“文史哲”读得多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形成跟自己相近的见解,就必然会爱上“科学与艺术之完美结合”,那就未免是“眼界多大就以为世界多大”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