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1年11月2日

合博

一忙,写博客就很有罪恶感。平时很多事情都想写博客来评论一番,但照以前习惯,一件小事我都能长篇大论扯几千字,心血来潮一晚上就没了,又不见得写了能赚钱。我老板真的特别能批评我,他说“赚得少管得多”,实在需要贴在我的laptop上作为座佑铭,反面的那种。因此现在几个问题一起写一个博客,每个问题都讲几句拉倒了。

最近经常上知乎。李开复发微博祝贺知乎等网站从他的创新工场“毕业”,我才知道他的创新工场原来是做这些东西的,相当一个独立版的Google Lab。话说回来,在中国做互联网创新,只能做腾讯、百度等大牛不屑做的东西才能成,否则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如你做出来啥最终都是在腾讯或百度那里发扬光大,你连打官司的钱都没有,此其一。其二,知乎也不是特别创新,自己都承认是抄Quora的。Quora要翻墙是对知乎有利的一面,但知乎实在是太不成熟了。Twitter要翻墙成就了新浪微博,但新浪微博现应该说做得比Twitter更好。知乎并不是一个百度知道的替代品。我觉得百度知道的主要用户并不会觉得知乎更满足其需求。而且,至少在目前,广大中国人的思维乐趣并不在于诸如知乎这种的“格物致知”。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要一个答案,无非是为了交各种差,例如学生交作业或者员工交报告,反而是360doc+百度百科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有广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虽然知乎也不是为了要有很多人访问赚流量,但我认为也不见得会有固定的特定的稳定的小众用户群去支持它。最后我是觉得知乎上的问答往往偏离知乎这个网站形式所能满足的需求。很多问答其实就是个BBS。现在虽然有“折叠”功能,但是很多没被折叠的回答虽然长篇大论,但我觉得还是“没有帮助”。很多问题本身就脑残,大多数我关心领域的问题,假如要回答,似乎先要对问题进行大改,然后再回答,跟自问自答没什么区别,一点意思都没有。

Google Reader改版貌似惹到了大量的重度用户。既然这个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评价”,我想回答的重点就不应该是讨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而不是具体评价内容。今时今日,在线RSS阅读器并不是什么很难做的产品。重度用户对Google品牌的感情当然存在,但这些都是非理性因素。Google怎么改它的产品是Google的自由,用户的自由仅在于选择,而不是去要求Google怎么做(参见http://goo.gl/3AQBR)。因此,关于“如何评价”,我认为应该是针对Google的目标。既然Google决定所谓的focus,那这就应该是不变的前提。很显然Google要focus的是G+,因此Google Reader的当前改版应该就是很自然的一步。 因此我比较赞同keso的回答。 当然,这么做免不了会让很多原GReader的用户失望,不知道这会不会在实际上导致用户流失。如果是,我觉得这正是其他公司接收这些流失用户的机会。因为RSS是标准,谁做的reader都不影响使用。Google Buzz本来就是救不好的,大家在GReader和Buzz建立起来的好友资源本来就没有前景。G+恰恰是Google救济这些好友资源的产品。至于用户需要自己适应,这个是很难避免的。觉得分享到G+或+1失去了从前share with note的意义,应该怪G+,而不是怪GReader。无奈现在如果你不喜欢G+,就相当于不喜欢Google了,因为Google决定要focus在G+,你控制不了。在国家政治方面有个词叫“用脚投票”,我觉得也适用在此。

这两天我一个submission的审稿意见让我头大。审稿人提出的要求是超出学界现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当然,我的model也不是什么理论上贡献,完全是一个ad hoc的、仅为了描述实验结果的手段。实验结果本来就很gross,我也必要把model做得很精细。可是凡投稿这种事情,你的目标很明确,get published!因此审稿人说啥就是啥,审稿人说1+1=3就1+1=3。你argue也白argue,你改投说不定又回到同一个审稿人手里。话说回来审稿人说的也不是错误的,只是“太正确”了而已。可是具体改起来,还是让人头大。这是拖延症的典型诱因。你就会长期不想去碰这件事,把word打开了,然后就不断地去做别的,例如打现在的博客,上GReader(没错,我还是继续使用它),上微博,聊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