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1年4月24日

上arXiv看胡思乱想也挺有乐趣

本人物理差,脑袋里没有图象。这当然是过份谦虚了。因为确实物理好不到哪儿去,干脆自认一差到底,反倒增加受指教的机会。我本科时的班主任告诫我,空麦穗才挺直身杆,饱满的麦穗都是弯腰的。所以就出现了王鸿飞老师所说的“厚黑学校训”,“自强不息”最后还是得“厚德载物”。中国人哲学,你奈何不得的。

最近(也不很近了,自从读博开始)也发现我对化学和材料制备越来越不敢兴趣。Nano Lett.、Adv. Mater.、JACS、Angew. Chem.我很早就退订了,倒是物理方面的title越订越多。凡是看到graphical abstract出现一个个球的我一个字都不看马上skip掉。那些整篇文章全是电镜照片和数码相机照片,SI加几个movie的文章我也都懒得看。就算里面有数据点,只要长得不像函数,貌似不暗示什么简明的数学关系,也没有fit的可能的话,也懒得深究。做流变学之后,在arXiv上订了cond-mat.soft之后,觉得这是我这么多subscription里面眼球停留率最高的一个。不过,最近也发现自己的兴趣面越来越窄。很多研究不是我不知道,而是完全不感兴趣(例如graphene和solar cell之类)。心想,还不如往物理方面扩大一下,看看不懂数学是不是真的不影响做物理。所以上arXiv把所有分类都看了一遍,选择了几个合眼缘的订阅。

其中有那么几个分类里面的文章貌似全是“民科”型和“科幻”型。不管看得懂看不懂,权当娱乐也不错。例如arXiv:1104.3559这个。看来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的“思维复杂化倾向”对洋人来讲要参透还是困难的。洋人似乎一切都直奔主题。生物的进化大部分也是以最简等同于最优,也有很多生物特征却是靠与这个原则背道而弛而达到更优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复杂点儿有好处。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常识了。在“是”与“不是”之间,不要去捅破,才好混水摸鱼,水至清则无鱼了。前任core不是也说过,“闷声发大财”嘛!问题是到了科学研究的层次,你要找到一个不是不断“约简”的而是不断“复杂化”数学模型。原来还真有此类“模型”以Rube Goldberg机器命名?这种模型的机制是脱裤子放屁。

最近邸新好像很喜欢重贴以前给《新知客》写的文章。他老人家写点东西架轻就熟了。搞认知、心理、脑科学之类的人似乎都很social。一个搞认知的研究生葛格也特别受年轻mm青睐。毕竟的。我给《新知客》写来写去文字都很不和谐,不是放在开头就是放在末尾。一直到最后杂志临休刊前才发了一篇放在中间的算是比较长的科普。而且这还是我自己嚷嚷着非要人家给发的。写得慢,要人家一定得等;写完了,要人家一定得放什么图;图的版权还辛辛苦苦地向人家要。要了半天还要英语翻译,最后见刊了,无非还是科普文章一篇。难为杂志社的同事位了。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社会是完全得不到半句赞扬和鼓励的。小到杂志的读者大到广大所谓“国人”根本不会认识到“专业精神”的价值所在。因为啥呢?生存没有安全感,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哲学当然大行其道了。哪个企业敢做一个一百年的事业?所以中国暂时出不了杜邦这样的企业。

我也重提一下以前给《新知客》写的专栏文,曾经提到过一个短篇科幻小说叫《马姨》。事实上,小说所讲的东西也同时是当前的严肃的科学研究对象。不过,我在专栏文的最后发挥了一下,说人类社会之所以不能像一群蚂蚁那样形成一个整体智慧,或许是因为人类个体太过复杂和智能,人类社会有太有效的关于整体的信息传递(例如互联网),个体知道得太多了。事实上蚂蚁也好蜜蜂也好也并不是个个平等,众所周知它们也有等级和分工。arXiv:1104.3152报道说含有这些分工结构比起不含对集体行为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对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觅食这种智能任务上,有点分工的话会省很多事。这对机器学习省点枚举啥的有指导作用。

这也暗示了,人类社会按照身份、年龄进行分工和等级,当人口大到一定程度的话,也许会有正效应。中国人这么信奉等级关系,也许因此情愿人口多比人口少好。

在physics.hist-ph类别里有好几篇文章在探讨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对测不准原理的延伸思考。似乎“测量”和“观察”区别之模糊并非要轮到对象小到与光的波长相当的水平。因为总之无论遇到什么不可解释的自相矛盾的危机,都可以通过跳出问题的范畴之外,建立一个更大的范式,定义更多的东西,不仅把原来的这个自相矛盾的危机化解掉,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知识,直到有一天在这一范畴又碰到了自相矛盾,等待视野的再一次开扩。数学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了。量子力学遇到上帝掷骰子,也无非斗胆把“观察者”也纳入到体系中去得以解决。现在面临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大一统”难题,是不是也是由于我们要认识它,它才是这个样子?或者说,我们这么去认识它,它就会是这个样子。所以,研究客观世界“是怎样的”,到头来就变成在研究“我们是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没有其他alternative?

话又说回来,搞半天原来人类的认识在无限的未知世界不断扩大地盘,并非什么“节节胜利”的结果,反而是“错上加错”的后果?照这样说,一遇到解释不了的事,就把范畴扩大,新定义一些东西。那就是到头来其实当初最基本的问题根本就没搞清楚过。好像事实上确实是如此,古希腊的哲人就已经让人觉得人类智慧充其量也就那样了。不过,这也都是洋人文化的困境。你瞧咱们中国人就没这种文化,五千年愣是没产生过科学。有道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知道这么多干嘛啊。知识是要花费资源来获得的,而知识又是无穷无尽了。现在地球都没认识清楚就快被用光了,照这样下去整个宇宙还没被你搞清楚之前就已经被你吃光了,你还研究个啥?——当然是指人懂用的那部分地球那部分宇宙。所以其实中国人根本不落后,是西方人落后,还打中国。中国本来很高明的是闭关锁国的,只是没成功,所以就跟着西方倒退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