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29, 2010

  • 老外也要区分工程与科学

    老外也要区分工程与科学

    这几天写paper太费神,数据整成A样,能说一个故事A;整成C样,能说一个故事C。于是我把能整出来的样都整了一遍,终于选择了一个故事最靠谱的。 因此我把翻译化学漫画的委托给推了。我妈说:你在博客上大肆宣扬这书你翻译,后来又不是,你的信誉会受损的。做人最重要的是信用。 这几天还接到了苏州大学张泽新老师的一个电话。他去年发表了一篇Nature,得知他是做jamming的。我做的Laponite要是想沾Jamming的光,要等那些理论牛人把Jamming引入到Aging现象中,也就是非平衡过程。现在Jamming的坐标图,没有一个轴是时间。Laponite或者其他纳米粒子胶体体系的aging过程,如果认为是向jamming的方向发展的过程,那么它在jamming坐标图中的轨迹会是什么曲线呢?再有,aging本身也可以有很多坐标轴(depletion force、盐浓度、剪切……),似乎只要是对粒子间的作用力进行调整的因素都是一条坐标轴。说更大一点,如何把玻璃化转变的非平衡过程纳入Jamming的物理图象是那些鼓吹这一概念的牛人的下一步任务。 老外也要区分工程与科学 在中国——具体地说是在科学网——你如果说谁或者什么“不是科学”,就几乎等于是人身攻击。尤其是像“医学”这种也带个“学”、“心理学”等也带个字的学科。似乎一个啥如果被指为“非科学”,那就必然会被打入地狱。有很多“伪科学”之所以犯得着去“伪”一下,原因就在于“非科学”完全没有掌声,不“伪”成科学则无以立足,例如中医和地震预测。 有很多非科学领域不被纳入此语境。音乐绘画等等是艺术,当然就不是科学,说音乐不是科学大致上不会有人生气,音乐也不必非要伪成科学来获得立足之地。因此上述的这种心理应该是只存在于技术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在哪里已经很多人讲过了。我也是比较赞同这一区分的。 但问题是整个科学共同体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到底要区分还是不要区分?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确实可以比较明确地区分科学和技术;但是在个人职业上,高校和研究所的教授之间很难区分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公众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十分模糊的一个因素就是事实存在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本身界线就不明。在我国,工程和科学的大项目都依靠高校和研究所。只要有经费,热爱基础研究的教授也不排斥兼做一些工程开发。有些很成功的教授,最初拿的是基础研究的经费,课题火了十年,最后的归宿就是“产学研”基地。而中国的企业大部分跟科学和技术都不沾边,处于依靠常识赚钱的水平。 这种模糊的现状至少导致两种常见的不合理社会心态。第一就是把伦理问题引入到科学而不是工程领域;第二就是记者问工程的问题,专家拿基础理论来答,导致报刊杂志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专家。有很多这样的答非所问甚至是以荒谬的、低智的逻辑形式出现的。 IEEE的一篇文章就说Engineer is not science。虽然文章的意图不过是想跟基础研究课题抢经费,但这也显示了国外科研经费在科学与工程上有一定的区分。但是在外国技术开发的钱可能并不完全依靠国基,想想3M、杜邦、Dow、Kodak、LG就知道了。也许在这些企业里活跃的仍然是一些高校教授,科学与技术在人上的区分并不存在,但是在社会现象上区分得比较明显。例如,墨西哥湾漏油灾难是一个公司(BP)成为公众罪人。在中国,骂中石油的似乎都集中在钱方面。就算是前段时间渤海也有个漏油事件,最经常听到的网友评论仍然是“油价这么贵技术还这么菜,钱都私吞了”。也许钱免不了被私吞掉一点,但是中国海上救灾技术跟美国相比的落后不完全是因为没钱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