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09

非晶态相变

最近一个月几乎都没有更新博客,主要把精力花在研读colloidal glass的论文里了。我本来是学高分子的,然后为了研究课题,加强了高分子物理学习,加强了流变学的学习,现在,体系换成了粘土,完全进入colloid的领域,又不得不加强学习。

前段时间我导师去长春开的那个会,我导师打趣说:一群鸟人,开个鸟会,建个鸟巢,生个鸟蛋。前段时间,网上已经看到了那个会议的鸟蛋了。

“高分子物理没什么可搞”的感觉,是当一个人在想“高分子物理还能搞什么”的时候很自然会产生的感觉。Generally speaking,每当一个人要故意思考“创新点”,都会陷入“无新可创”的感觉中。本来创新不是这样想出来的,这个道理我导师比我懂。“现在的一个悖论就是要求顺民有创新性”,我导师说。

“鸟蛋”里说,

与会专家分析了当今高分子物理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现状,认为随着高分子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目前高分子物理研究正呈现“非”(非平衡态、非线性、非均匀性)、“多”(多组分、多分散、多尺度以及多元相互作用)和新颖性及交叉学科(纳米、组装、功能和生物)等特点。阐述了目前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困境,认为许多难题(如:玻璃化、结晶等),由于难度大,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对已有理论的修补或完善,并无突破性进展;而部分新兴的热门科学问题(如:组装及生物相关的高分子物理问题等)的研究还停留在表象,缺乏物理深度,未真正涉及深层次本质问题。

“鸟蛋”还提到:

与会专家对当今高分子物理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前沿问题,从实验、理论和计算机模拟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高分子非晶液-固转变(包括:胶体玻璃化转变、高分子玻璃化转变、物理凝胶化转变等)是目前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玻璃化转变成为《Science》期刊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125个重要的科学难题之一……

根据我导师透露,这个《Science》之所以蹦出来是因为在会上恰好连续几个人的演讲都提到了《Science》这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玻璃化转变的确近几年经常上Science,主要是因为发现了colloidal体系很像Glass或者就是Glass于是原来很难研究的molecular glass现在可以通过研究colloidal Glass来类比,贡献于了一个更广义的glass的认识,总之就是glass,glass,glass!现在大家不喜欢crystallization了,喜欢glass transition。但又自觉不自觉地希望glass transtition是phase transition。我导师说“序参量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怎么会有相变呢”。于是在我看的论文里面,用得更多的词是nonergodic transition。无非大家的兴趣就是在那种既不是液体又不是固体的东西,除了nonergodic,没有别的词能概括了。

据闻这个鸟蛋是要准备生出一个973的……如果这个属于造谣,我就等着我导师跨房追捕哈。

书单——适合高分子背景的实验流变学研究人士

先扯远一点。最近导师又聊起了关于“强迫学生看书和加强学习”的话题。他说,他不这么做。曾经有学生这么回答他:我将来又不搞高分子(我将来要做销售/公务员/打工),我看这么深入干什么?诚然,没有人规定博士毕业一定是走向科研之路(说通俗点就是以科研做饭碗),现实也确实允许博士有很多其他出路,而且比做科研更好的出路不少。所以,博士生并不一定都要培养在科研圈子里生存的技能——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路培养其他生存技能,只要在读博期间不要影响毕业。当然,问题是大多数年轻人根本不清楚他要走哪条路,仅仅是先把学位拿到手再说,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总之,我导师现在感觉找不到什么理由要求学生加强学习,只能有理由要求学生进行起码的,满足毕业的学习。

这就为我这个做学生的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导师没提的要求,我就以为是可做可不做的。再加上为满足毕业的加起来任务也不少,因此我一来容易忽视看书的重要性,二来也获得不了什么“书单”。但对于将来要独当一面执行科研任务的人,所需要的基本训练远远不止读博士期间做实验写论文发文章。

我转了博士之后,对“看什么书”这个问题还算时有思考。我思考的依据首先是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数理化基础,然后是平时看文章和听导师吹牛时耳闻目睹的一些成功职业科研工作者。我要思考,以我这样的基础,能够选择做哪种研究;做这类研究,起码需要有哪方面扎实的基础。最后,就是选书。由于时间有限,每方面的书都不可能看好多本,有时甚至连精读一本书的时间都不允许。因此,要先了解某方面的书都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选择。以下的书单是我的目前的思考结果,这些书我都有电子版,哈哈……不过不要问我要,我是不会给的。我所有电子版的书都是自己在网上找的。我能找到,说明网上有;网上有,说明理论上任何人都能找到。如果我传播这些书,会有法律上的麻烦,就跟买盗版不犯法、卖盗版犯法一个道理。再者,我以下的书单,只会保证有书名,多数会给出作者。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于Google已经够了,不要跟我说Baidu搜不到。

我还遇到很多次,我向人推荐书,那人一开始很兴奋,结果一打开,脸就拉下来了——“阿?英语的啊!”或者“哇!全是英语!”然后表情就转成尴尬地笑——“呵呵,我还是算了吧。”我觉得这种情况非常悲凉。对我来说,英语从来没有成为问题,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负面效果。中国人写书99%是没有诚意的,这导致中国人的书99.99%是垃圾。如果你只看得懂中文,你看再多书也很难逃脱成为中国黑暗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这种命运。这不仅因为中文书垃圾,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愚民成分。当然,如果你是文科,你深入中华文史哲,那又另说。理科生获得智慧和思想的源泉当然不一样,这些源泉中国没有。中国的理科生要读外文书来完善人格,只读中文书充其量只能提高数提化技能,人格很容易扭曲。

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科学研究的艺术》和《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两本书。这两本书当然不是最好的讲术科研基本思想的书,但它们很薄,不乏真知灼见。如果不喜欢这两本,我还知道G. Derry写的What Science Is and How It Works。这本书也不算厚。

数学基础

我考研是没考数学的。我本科学过同济四的高数和清华那本线性代数。我认为研究生阶段应该看一本全面介绍物理学上会用到的数学的书。数学书有难有易,有的书是难到不是人看的。作为高分子背景,将来做实验流变学的人,数学看太难也没必要。在我认为合适的难度中,Sadri Hassani的那本Mathematical Physics –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ts Foundations是最好的。Fang的书单里介绍数学物理方法的书,我只有这本。恰好Fang本人挺推崇这本书。我觉得“数学物理方法”不是一个内容体系固定的概念,写这样一本书,可以介绍这个不介绍那个。Hassani的这本书所介绍的内容是我自己感觉大多需要的。而且容易看懂。学习数学的时候最好再有一本数学手册,以便遇到大最没见过的东西时可以查到基本介绍。我手头上有一本人教出的《数学手册》,觉得太有用了。

高分子

由于本书单是适合高分子背景的人,所以我认为对象应该是熟读潘祖仁高化和何曼君高物的人,这些都是本科时候做的事情。再者,我认为本科物理化学的基础也要扎实。胡英的《物理化学》要看掉平衡篇、速率篇、统计篇和扩展篇,外加结构篇中的波谱基本原理。这些也都是本科时期要做的事情。

作为高分子背景的人,学了基础数学,最好看一本高分子理论的书,看看这些数学是怎么运用的。最近我导师告诉我的Modern Theory of Polymer Solutions果然是好书。照我导师的说法,就是里面的数学比较“亲切”,推导比较详细。有很多书的推导,是面向那些在数学方法方面见多识广的人的,有些转化和基本公式就没有文字说明,让初学者碰到了摸不着北。看Modern Theory of Polymer Solutions,一方面进一步练数学,另一方面也了解了高分子链理论的常用处理方法。这本书写得很早,那时候还没有重整群。书里面讲光散射的部分也少。作为补充,可以考虑Iwao Teraoka的Polymer Solutions –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Properties。

流变学

有了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就可以直接看流变学,流变学的书不少,但如果只看一本,那就看Bird那本Dynamic of Polymeric Liquids吧。流变学的基础包括张量表述、各类本构方程,各结构理论等等。实验上,可以看Ferry的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Polymers。

此外,还可以看看流变学的历史,Tanner和Walters编的Rheology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就很不错。因为很多人觉得流变学很陌生,看看历史可以让它变得亲切。

实验相关

首先,高分子研究难免要进化学实验室。所以,就算你不是合成牛人,你也要有基本过硬的化学实验室素质,不要跟一个民工一样!所以,我首先认为要有以下这两本书: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和Vogel’s Textbook of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任何实验该怎么做,要查这两本书,不要自己想当然地随便做或者根据师兄师姐的习惯来做。在做任何实验之前,一定要对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不要犯低经错误。因此,我推荐以下手册。首先是小分子的化学手册: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然后是高分子的手册:Polymer Handbook和Polymer Data Handbook。前者比后者全面,后者可作为补充。

吵架

知识分子的特点是理想主义、钻牛角尖。面对争论,绝不甘心息事宁人。因此,我们要学习有助于吵架的书。首先是Frankfurt写的On Bullshit(论扯淡),其次是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这两本书,有助于您在面对无谓和逻辑混乱的低级争吵时,可以露出不屑、无视的自信的冷笑,也有助于您把时间花在真正值得争吵的问题上,使您在吵架这件事上面做到“倚天一出谁与争锋”的基本境界。

我希望我这种自大、自以为是的人能激起大家的义愤,纷纷

碎碎念

在我推广Research Blogging的时候,有一位Blogger从ResearchBlogging.org的guidelines里听出了背后的什么。ResearchBlogging.org希望所收集的文章是作者本人认真想过的观点和思想,在形式上要有一定篇幅(能一两句带过的东西会是什么认真想过的思想吗?起码要论证一下吧)。于是,他很是认真地回复了关于博客乃致twitter这些媒体“碎碎念”形式的成功,认为ResearchBlogging.org还在提倡“内容提供商”式的内容至上是过时了。事实上,ResearchBlogging.org针对的只是单篇文章,不是整个博客。尽管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博客当做私人Twitter专门进行“碎碎念”,但大多数博客的文章都是远长于Twitter字数限制的。ResearchBlogging.org的要求的额外之处仅仅是要求“原创”和“关于某Paper”罢了。

当然,像我这种只要醒着脑子就停不下来,对眼睛捕助到的任何一件小事都逻辑分析一番刨根问底的广州病男,这个世界自然是充满了愚蠢却大行其道的逻辑谬误,随时都有满肚子的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科学网所扮演的就是很多人称之为“愤青”的那种角色。那时候,只要有一条回复在逻辑有那么一点随意性,我都铢镏必较,眦睚必究。前不久,我发现连蠢也可以蠢出几个套路,再难遇到蠢得比较有新意的回复,就觉得评论回复是个多余的东西。现在我在科学网上的博客一律关评论,因为事实上我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有多少人同意或反对,也不关心别人如何引申,又何必开评论呢?我也很少去分析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谬了,也是因为发现它们都源自为数不多的几个根本原因,没有必要一讲再讲。

这也影响了我做事,尤其是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推崇Research Blogging。我是不介意我推过的这玩意儿现在进入死寂的——我甚至还在想它的发展。

关于Research Blogging我想做的事情如下:

  • 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国blogger的列表,我要把它们整理出来。
  • ResearchBlogging.org推出了Widget,可以在自己的Blog里贴一个小豆腐块,显示RB上的最新文章,我要向各位Blogger通知一下。
  • 我其实在意的不仅仅是多少人在写blog的时候使用ResearchBlogging.org,我还在意多少人订阅它的RSS,之前对这方面宣传不够。我准备先在其使用者之间宣传订阅功能。大家互相看看别人的Research Post。

不过,我早就看死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是不会有“沙龙”的欲望的了,因为他们都是养家糊口,老婆孩子热炕头。中国人是不会以专业“professional”而自豪或尊重他人的,我们崇尚的是家庭经营情况——老公的事业如何,老婆的相貌如何,孩子的学习如何。同时我们的标准也很外在——车、房、衣装、高考成绩等。就算是学术评价,中国人也不会有认真看工作的欲望。骂SCI虽然一直在骂,但就算取缔SCI,我们中国人必然又会看中另一种方便的外在标准。大家都懒得认真做事,饭碗而已。

所以,不要以为有什么很好的方法招纳海外英才,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涂博士之死等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的这种小农文化已经决定了我们无论如何不会吸引什么好人回来,吸引回来的只会是99%的投机分子和1%的不明所以人士——跳楼算是其中的极端。

周末希望能在博客里补几篇认真讲Paper的文章。本博客的订阅人数(包括机器人)一直攀升,虽然我不在意回复,但我倒是很好奇都是谁订阅。是哪些眼睛在看着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