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09年3月13日

科学并不有趣,那什么有趣?

一个写博客的科学工作者最终都会与“科普”这玩意儿建立点联系。因为你在博客里面,不是撰写学术论文或者综述,也不聊你的课题,而是必须要以一种闲聊的语气去“谈”科学。 这种文字会引起科普工作者的兴趣,让他们觉得你有潜力写出让大众感兴趣的东西。但以我个人的能力,我也许只能写出科普工作者感兴趣的东西,写不出大众感兴趣的东西。

我曾经写过一个post是关于科普的实质的,博客原文已经删了,但其中的一些话却出现在另一个地方:《青年记者》书面专访《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贾鹤鹏的文章《记者,离科学有多远?》。其中有一段话是我的,但既然我又删了,文章也许没有办法知道原作者了:

公众想了解的“科学”与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不尽相同。认为,在大众传播的空间里,科学本身就不是主角,因为公众关心的“科学”一是know what和know how,而不是know why;二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例如三聚氰胺问题,美肤美容问题等,所以,媒体的科普报道“许多时候不过是从科学中挖掘人文意味”。

贾鹤鹏的回答中这么说:

换一个角度想这种问题,其实就是说人们关心的,总是那些与自己的生活距离最近的东西,或者是带来最多兴趣的内容,比如新发现外星生命之类的报道。同样的逻辑一样可以应用于参加科学传播的科学家,他们最熟悉的科学就是自己的工作,而衡量日常科学工作进展的,并非是某项具体的进展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日益专业,日益精细,这种差距也会日益增加。在日常科学工作进展中,发表在知名学术刊物上的重要论文,是评估科学家工作重要性的最直接(也许并非是最终)的标准。

无形中承认了我的观点。

既然公众心目中的科学是一种有趣的,给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东西,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却鲜有这样的色彩——尤其是化学家。因此,也难怪在大众舆论和网络中会充斥着类似“所谓科学家都是拿不把纳税人的钱当回事,成天混日子的人”这类意见了,因为在这些科学家那里,一直不见有什么有趣或有用的东西出来。相反,袁隆平则迎得了众人的爱戴。

然而遗憾的是,科学自然应该就是科学家所追求所从事的事情,它的真实体现只存在于同行评议中,具体的场所包括期刊审稿和学术会议等公众完全缺席的地方。科普杂志和科幻文学不是科学,正如我所说的,它们都属于“从科学中挖掘人文意味”罢了。尽管一篇面向大众的科研报道认真地、努力地、并且成功地向大众介绍了该研究进行的科学过程,但该报导在选题时就已经考虑了公众关注度。没有一篇报导会选择公众不关心的科研题目,哪怕这项科研取得了科学上的成就。科普文章就更加是作者专门为公众炮制的“选料上盛”、“色香味俱全”的一碟美味佳肴了。这种“选料”和“炮制”的过程,就是“挖掘人文意味”的过程。

以上是我的否定性意见,但是有破必然要有立。因此需要正面地提一个问题:什么有趣?我的答案是——未知世界。

是的,未知世界是吸引人类精神不断演化和演化的永恒秘密。科学只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之一,它属于理性的方法。哲学思辩也是理性的方法,但它更加大胆地探索未知世界中那些人类无法企及、无法实践的部分。而非理性的方法则是宗教和艺术,它们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方式,不失为一种广义探索。因此,未知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爱好。

这样就一下子把科学家拉回到了我们身边,大家都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同行”。也许,隔行如隔山是存在的,老百姓、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处理未知世界的技术手段相去甚远,互相之间也不感兴趣。但是,他们都对问题感兴趣。科学家想要同公众交流,不应该大谈他们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大谈实验证明和同行评议过程,因为公众并不采用这些手段,也不感兴趣。科学家应该谈的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拿着问题向广阔天地觅知音。

以上是我最近想到的一些观点,有感于最近流行的一些关于“科普”事业改进的一般意见。

最后,推荐一个网站,看看其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