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08

  • 我早就随时准备第二天车祸高位截瘫了

    你们不随时准备下一秒进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的境界的咩?难怪小小事情就要宗教。宗教可以免去你人做任何思想准备的麻烦,反正明天车祸高位截瘫也是上天旨意,当然失恋都很高兴啦。真是应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经过这几天我发现让太多人太了解自己真的很不好。一贯以来的收藏方针应该一如既往地贯彻下去。一下子就告别两人,马上就重新回到真正的一个人了。开学我是住哪儿来着?MSN没有聊天纪录,靠!不怕,我自己打电话去学院再问一次。然后找胡小波帮我问问研二楼下阿姨的电话。一切都自己解决,就可以免去“搭讪”或说难听点“犯贱”的嫌疑。做人光是问心无愧是没有用的,要做到连嫌疑都没有。 一可以入宿,我就第一时间收拾东西,第一时间call老爸,第一时间进去,第一时间交150块端口费,第一时间布置好我的小音响,第一时间播放勃一(钢协也好交响曲也好全部照杀)。为我重新回到一个人而庆祝! 想想可真有些兴奋!

  • 星星知我心

    by

    in

    现在我能想起的关于我在那个岁数的所有事情,除了望着电视倾听《星星知我心》的主题曲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我想不起那个岁数的时候我还干了什么别的事情,一点印象都没有。那时,我甚至还没学习手风琴,大人告诉我,我是四岁开始学手风琴的。但是听《星星知我心》的时候的所有情景,那个电视机,那个剧名的标题,旧家的房间,地板,那时候的妈妈……周围的一切现在都能想得一清二楚,而那时的我就是在直勾勾地盯着电视听这首歌。 在百度和Youtube搜到这首歌似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我也收集到了一文件夹的怀旧老歌。但是早在信息时代进入我的生活之前,我就已经把纯真年代的事情忘得一清二楚了。直到有一天夜里,浮躁的青春期少年躺在早就搬了的新屋的床上,我突然记得似乎我以前懂唱《庭院深深》的主题曲,开头是“踩着那……”。但任我搜肠刮肚都想不出除了这三个字之外的旋律。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我恢复了平静,一段单簧管的前奏却不可思议地从我的心灵深入冒了出来,顺着它,从“那夜……”开始,整首曲子的旋律就完完整整地在我的心里过了一遍,眼泪也流了一帎头。这一直是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那个无忧无虑的,根本记不得事的年代,仅忆起了几分钟,我就要为它在夜里流泪?也许是人在成长不得不伴随着堕落、降解和颓化,因此成长的规律使人不能想得起太年幼的事情,否则对比之下的现状的可悲足以使人崩溃?因为那时曾经拉过的小手,已被世俗的纠缠得布满皱纹,带着异味? I do not know why this song came to my mind. I only know that the only innocent part of my heart is bleeding… 同时也附上《庭院深深》主题曲,信息时代使得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珍贵……

  • 我的1989-1998——谨以此文表达对魏巍的深深怀念

    我是1983年生的小孩。六岁上小学,叫作“长征小学”。 一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都是给我们讲资本主义的罪恶(她总是把“资”念成“基”)。 长征小学是个很小的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如果要开展什么活动,进行竞赛,只能分成高、中、低年级三组。高年级就是五年级和六年级比赛,中低年级类似地在相应的两个年级之间比赛。这样在拔河比赛上有点不公平,但也没办法。我们小学还算是比较好的,下面有一个小操场,有三条爬杆,一个旗杆。每周五下午还有鼓号队的训练,他们都是高年级学生。每周一他们就要吹一下。周一升完旗了,还有国旗下的讲话。每天下午在上课之前,嗽叭都会播放音乐,那时候最常播的两个音乐是《闪闪的红星》和《我为祖国献石油》。每当我听到童星合唱的“红星星闪闪,放光芒。红星灿灿,暖胸怀……”的熟悉旋律,脑中就能浮现出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离上课还有十几分钟,我背着小书包扎着红领巾走进了歌声中树影婆裟的校园,校园里小朋友们跑跑跳跳地扎着好几堆,有玩警察抓人的,有跳橡皮筋的,有扔沙包的,还有一些乱跑乱追的穿插在其中,爬杆被晃的咣咣地想,水泥乒乓球台上充满着稚嫩的讨价还价的争吵……“天不怕地不怕,风雨雷电任随它”这是当初让我记住这首歌的歌词。现在想想,别看当时我们只是撒落在小楼和地上的一群小屁孩,这些歌曲的旋律却神奇地印在了只顾玩耍的我们的心中。 三年级数学要学习珠算,大家都要回家问家里要一个算盘。老师呢就在黑板上挂上一个很大的算盘教具,那个教具的珠子是绿色的,拨上去的时候发出嘎嘎的声音。那时候感觉来回就那几句口决,太简单了,但是老师偏偏讲得不紧不慢,那个该拨下来的珠子,我在自己的算盘上已经拨下来好几篇了,但是讲台上教具的那颗我盯着盼了半节课,就老是不拨下来。 每个教室后墙的黑板是用来做墙报用的。我记得一直到五年级,墙报都是纯粹用彩色粉笔来画。学校不时还会搞墙报评比。一般墙报上面会写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贴上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还要画点儿花边啊什么的。最隆重的就是国庆的时候的了,连班主任都出动,天天放学要搞到六点钟。我字写得那叫一个烂,基本上无缘参与墙报的创作,但也有经常帮忙用水擦洗黑板等体力活。最牛的一次就是有一次国庆我负责画一个天安门了,那天安门上面还要画一排灯笼,周围还要画上光芒。 我们小学是华侨补校和农垦局两个大院合办的,基本上都是两个单位的子弟。沾着两个大单位的光,我们小学经常能组织去观看电影。我印象中还是去农垦局的礼堂看的比较多。那时候看过的电影有《焦裕禄》、《雷锋》、《鲁冰花》等,我提的这些都是我当时能看懂的,还有一些反映学校生活的电影,我都忘了。平时华侨补校也有放映队在大操场上放电影。有电影的晚上,家家户户就提着小凳子到大操场去,我们小孩儿自然是兴高采烈地,基本上电影看了一半就在操场上到处乱跑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记得一个大屏幕,上面的影画反射的光忽明忽暗地变化着,大操场在豆丁点儿大的我们小孩眼中显得更加地大,天上的星星也要比现在多好几倍。我们就在在天幕和银幕下面忘记目的地疯狂追逐,偶尔经过父母坐的地方就要听到一声恶毒的喝斥…… 回到学校,我最记得的就是当时掀起的一场学习雷锋的活动,音乐课连续学习了好几首雷锋的歌,但是现在我只能记得比较流行的。当时起码能唱五六首。完了就是雷锋故事朗诵比赛。我记得当时有一本红色的薄薄的“雷锋的故事”,里面分标题写了雷锋的主要事迹。朗诵比赛基本上就是选取一个标题下面的内容有感情地背诵出来。由于当时我成绩好,经常骄傲自大,因此班主任抓我去参加朗诵比赛,选取的标题就是《谦虚谨慎》。我于是不得不把整个《谦虚谨慎》的雷锋故事全背下来,但是比赛完了一个名次也没拿,现在早就忘了《谦虚谨慎》里面有雷锋的哪些事迹了。看来我没有很好的受到教育,导致今天我仍然经常骄傲自大。 说到骄傲,小学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教训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毛主席的教导。每次我成绩差了,就不得不从“骄傲”上面找原因。郁闷的是很多时候成绩退步了但我真的认为自己没有骄傲…… 小时候回家,红领巾总是被弄得不三不四,往盆子里一扔,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看的是《神奇的公主希瑞》、《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如果晚点儿中央台还有《七巧板》节目,每次七巧板节目教的手工都先说要准备一张什么纸什么笔,每次我都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的纸和笔,或者等我找到了凑合的回到电视机前,人家已经做了一半了……导致一直以来我动手能力就很糟糕。 以上的这些回忆是多么美好,我现在也只喜欢回忆这些。但我毕竟还是“长在改革开放”的一代,而且是长在南大门广州,伴随着这些哥哥姐姐们都熟悉的经历的是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沾有铜臭的东西。我本人不喜欢这些很煞风景的东西,但是那毕竟也是我所经历的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有许多机动游戏的儿童乐园开始火起来了。我们学校也经常收班费组织去这些儿童乐园春游。一般来说每个同学只分配很少的游乐券,如果要玩更多的机动游戏,就要自己掏钱买游乐券了。也从这时起,原本天真无邪的玩伴突然具有了贫富差异。以前充好哥们儿可以共享的简单思想,现在面对兜里的现实,面对机动游戏检票阿姨的铁脸,就变得一钱不值。只能眼看着有的同学能玩,有同学不能玩。不能玩的同学,自然就走开了……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同学们已经算是家境平均了——大家的父母都是农垦局和华侨补校职工,而这两个单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小。但是,面对机动游戏和口袋的零花钱的差异,对当时的我们的心灵来说还是有着微妙却重要的影响。当时学校还联系了一些食品厂,为我们提供课间餐。以自愿为原则,愿意吃课间餐的才交钱。我妈为了我的营养着想,当然是交了钱给我吃课间餐的,可惜我就是天生不爱吃东西,蛋糕和牛奶发来了,我都不吃,让给家里没交钱的同学吃了。现在想想,还觉得很安心。大概是五年级左右,广州一些小学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提高班,那时候还起了个名字叫作“小星星班”。我作为班里一贯的尖子,从第一年开始就被送去那些提高班上课。可是我恨死那些提高班了,因为它们都是周六、周日上课。以前的周六都跟那么几个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参加了提高班之后他们出去玩,就少了我。 初中考上了名校,那时有不少改革开放之后暴发了的有钱人交重金把孩子塞进去这所学校,因此里面有很多少爷小姐。我这种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和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他们穿着T-Shirt,脚踩着几百块一双的耐克鞋,梳着小分头,用高露洁牙膏,听着walkman……。军训的时候,他们都很惨。他们这样子教官必定是看着就不爽的。而像我这样的,虽然瘦弱得一阵风就能吹走,但总算是站得直蹲得稳,穿着校服和“三球”布鞋,形象合格,我所使用的帎头、被子,床铺毛巾牙刷盆什么的都是大众化款式,内务也能认真整理妥当,所以教官无论是平时出操还是内务检查都从来没找过我麻烦。不过教官自然对那些更加出色的同学更加欣赏了,我只记得教官表扬过我一次我的毛巾挂得好。 可是军训之后,那些在外观服饰上的攀比心理就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甚嚣尘上。以我的家庭教育自然是不会纵容我的,于是我不得不学会吞掉那些羡慕的心理。记得那时有一个很流行的小说叫作《花季·雨季》可是我还不到所谓的“花季”就全看完了,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还老把里面几个主人公搞混。 我记得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是关于“熊皮手套”的,但是标题实在是忘了。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临时搜索了一些,原来那篇课文的标题是《这不是一颗流星》。还有许多课文,我现在脑中已经根本想不起到底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课文了。我记得的《西门豹》、《曹操称象》,还有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一篇说明文,还有赵州桥,大概是小学的课文。有一篇叫作《最后的演讲》是关于闻一多的,大概是初中的课文了。无奈我一直语文就很差,现在却很怀念。请允许我再花点儿时间想想还有什么课文……毛泽东写的《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整风运动的文章,是不是初中的?他老人家还写了一篇通讯,是报道人民解放军渡长江成功的,是不是小学的课文?关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课文还有好多,毛泽东的工还记得有个“毛四阿婆”,周恩来的当然就是慈祥地给周总理补纽扣的邓妈妈了!还有!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七根火柴》,催人泪下的“一、二、三、四……”。可惜感动并没有帮助我提高语文成绩。鲁迅的《社戏》、《少年闰土》也填补了我不那么完美的童年梦想,里面的场景到现在还存于我的脑海之中。鲁迅提到的“罗汉豆”“茴香豆”也一直是我老家爷爷的拿手小菜。 可是,刚才在我搜索的时候,却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昨天,远在上海的王周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篇文章写于1983年,最早刊登在《人民日报》上。1992年首次被选进语文课本,再版时王周生还与编辑一起修改了其中一些词句。当时,谁也没把“熊皮手套”与环保联系起来。王周生一直把作品入选语文课本看得比得奖还荣耀。 今年5月,王周生偶然上网浏览,才发现自己的这篇作品被撤了下来。“刚开始,我心里一沉。第一个反应就是‘肯定是写得不好’。”后来才惊奇地发现,竟然是因为环保问题。她说:“我一下子就醒了。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我反而感到高兴了。”王周生开始反省,“20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变化是方方面面的,语文课本也不例外。” 看了之后,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 有一篇课文,是我决对不会忘记的,那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最最最记得的一段,就是受采访的战士跟记者说他唯一想要的东西就是一个抗美援朝的小胸章。这对于享受着和平的共和国内的人民群众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个小东西,可是对英雄战士来说,却又承载着多么沉重的意义!在学过的课文中,还有邱少云、黄继光等等决不会忘记的英雄形象。看到了魏巍的这个小报道,我能够想到,在他们英勇牺牲的那一刻,如果说他们心中还挂念着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抗美援朝的小胸章!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