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

这几天开始看这本书:音乐批评导论/冯效刚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7。该书由乐评大师居其宏作了序。居其宏在题为《铺路石子也可贵》的序中,先是谨慎地赞许了作者的努力,然后即明显地指出了作者和作品的局限。这里引用几句:

第一……终于使我国音乐学界长期没有研究音乐批评专著问世的空白得以填补,其学术勇气可鼓,其探索精神可嘉;第二就在于对音乐批评元理论的诸范畴做了较为系统、较为全面的尝试性梳理……并且对音乐批评的学科建设框架描画出一个可以触摸的轮廓。……

……以我对冯效刚各方面学养和学力的了解,要独立担当起这样一项研究任务,在国内同行中并不占优势;而某些学术弱点光靠勇气和刻苦是很难弥补的。因此,本书在下列问题上暴露出较明显的瑕疵:……

如此这般的序,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信任——它不是一本哗众取宠博取销量的书,否则这样唱倒台的序是不会出现在书中的。毫不留情面的客观褒贬给这本书定下了一个诚实的,探索的基调。目前我只看了很少的一部分,但已经解开了此前我心中不少的困惑。我真应该早点读这类书。

书中首先介绍了音乐史中值得一提的音乐评论家及他们的特点。在这些大师面前,我心情更加谦虚。和他们相比,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在是太渺小。此后,作者开始氂清“批评”相关的各种概念,我开始清楚,“批评”具体需要利用什么材料,做什么工作,达到什么目的,同时评论家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原文中的这一段给我留下了印象:

从现今的情况看来,音乐批评首先担任的是对于音乐创作、演出活动的报导,这是近代新闻的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近代新闻的主要目的就是报导。与报导不同的音乐批评必须完成的惟一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去认识音乐艺术作品。具有引导性的音乐批评要求积极认真的理论和艺术见解;它不是用预先规定好的某一尺度来衡量音乐作品,而永远是从音乐艺术创造的本身出发去评价音乐活动。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创造的是他自己的规律。这样的音乐批评,其目的与其说是评判不如说是认识,是使他的读者更接近于音乐艺术享受的认识。然而,这样的对音乐作品进行美学评价的批评则很少。这主要是因为能够掌握报导和应用美学相结合的本领的音乐批评家很少。

自然,只有投身于文艺事业,才有可能担任报导的任务。但是进行美学评价,则是与职业关系较小的任务,我希望能在思想上走到那样一步。

在探讨批评理论的同时,作者也带入了自己明显的思想感情,是那种对文艺的热爱,以及对那些伪批评家的蔑视。例如:

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都认为艺术家是永恒的真和美的见证人,而不是像站在审判官面前的被告。而在今天,音乐家兼评论家的身边却出现了一帮职业文人,他们自认是音乐艺术家的裁判员,其实,他们是一切音乐进步力量和奔放的艺术想象力的敌人,他们永远念叨着死去的大师的名言,异相天开地认为天上的“神灵”永远支持他们。他们人数很多,影响恶劣,常常严重地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这种夹杂在学术论述中的感情色彩,似乎会妨碍观点表达的客观性。但实际上,要在音乐批评已经长期客观地存在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音乐批评,就不得不对已有的各种现实进行评价和定位。这种感情色彩,也使论述“有破有立”,立场明确。

书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章节的命名和编排,到语风语调,都带有强烈的尝试性和探讨性,完全不像一本“导论”类的教科书,甚至作为学术专著也略嫌零散。居其宏在序中首先指出的也正是这一点:

在篇章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着逻辑关系混乱、结构层次不清的情况——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结构问题,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作者对音乐批评这一学科所包容的范畴框架及其逻辑关系研究得还不够深透,心中缺乏对全局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把握力和整合功夫。

但我还是认为,仅仅是把“音乐批评”会涉及到的问题梳理出来,一一探讨,这个工作目前已经十分令人满足。逻辑上的不完善,反而有利于我独立思考,得出我自己的看法。

这几天在学校里,得以安心读书,全赖新搬入的宿舍。旧宿舍条件实在不敢恭维,在家里又过于安逸,都不利于形成平静而又积极的心态。唯一不足的是这几天寒潮肆虐,乌云密布。很期待阳光再次来临,把被子拿去晒晒,自己也拿去晒晒——在冬日的阳光下阅读。

Fil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