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和幼稚

典型的、传统的、草根的中国人,总爱很幼稚地追求夸张的东西。

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喜欢“树典型”,大家爱树典型,也特别欢迎已经树起来的典型。近年来一些厌恶心理,其实不过是怀疑这些“典型”事迹是假的罢了。可以说,只要这些事迹是真实的,大家基本上都欢迎这种典型。所以,微博上有一波又一波的“最美XX”此起彼伏。最近有两件事情,一是中国航天员升天(“升天”这词不好……),二是高考。刘洋被树为典型,记者都去采访她的家人,她小学怎么样子,她中学什么样子,一时间新闻里只有刘洋。这些做法似乎背后有着一股强大的大众潜意识在推动。中国人从文化上就好像不喜欢多元化、多向度的世界,处于这种世界中国人会很没有安全感。在中国人的社会,只有一个顶点。大家都挤那个顶点,形成金字塔型社会。只有到达顶点,生命才安全;一日不到达顶点,哪怕你已是万人之上,还是有生命危险。现在明明不是帝皇时代,但是这种心理深深印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那个顶点就是树典型树起来的。为啥一定得高考?因为所有人只推崇一种而不是多种人生,只愿意回报一种而不是多种个人努力,市场只卖一种商品。上千所大学,只有十几所是被普遍承认的——它们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可能有什么外国语啦、地质啦。连北航都改名叫“北航”了。最终最终还就是清华北大。这叫“优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但为什么会过度集中?树典型树出来的。没有标杆,没有典型,全国其他高校就没有个学习的榜样。好像必须我已经进军国际了,你们才有动力建设似的。

树典型确实是为了让别人按照典型来模仿建设。这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造成的。关键就在于典型树起来了别人不得不从,因为资源掌握在树典型的人的手中。谁按着照做,谁才拿到钱。长期以来,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力量”。因此,后来搞的凡是“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XX……都是“菜”的代名词。

在古代,例如唐朝什么的,有士大夫阶层,就从来不鸟什么“典型”,像李白这种。这种人多了,就不好统治了。所以文革要把这种人杀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死光了,就剩下温饭线上的人了。树典型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谁在路上喊一声“这里免费派粥啦”一样,让所有饿鬼都集中过来。“先把知识分子杀掉再过来吃!”饿鬼们就去杀知识分子。不愁温饱的人,当然是不会理睬这种叫喊的。所以这种人最不听话,最令人讨厌,应该除掉,或者“共产”之,让它回到温饱线上。一旦回到温饱线上,就听话了。

中国人从内心深入就不向往平等。中国人建立不出平等的社会。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等级。没有等级,中国人活着还有什么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