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影响因子现象

这几天科学网上关于引用数,或者广义地说评价标准的争论突然多起来。无独有偶,这几天英语社区也有一些讨论,基本上是对Science上的一篇社论的回应。我之前的博文随便贴了个链接就拉倒了。现在多贴一些东西,凑凑热闹。

“三大件”和行内人

王鸿飞老师的博文可以说价值更多的是在于教育我们学生。有很多道理我都铭记于心了,我还准备在我的博客上做一份作业,是尝试评述一下我硕士课题领域内的几个牛人的工作,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时间重新捡回那些东西,更不知道王鸿飞老师有没有时间批改了。但是,就讨论“研究重要性的标准”而言,王老师的观点主要就是,需要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成文的点评(无论是口头还是字面),类似“被引数”的量化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这一观点和我上一篇博文贴的那篇文章的抱怨遥相呼应。那篇文章说,有很多研究是永远不可能发Science或者Nature或者PNAS的(在那篇文章里把这三个期刊称为the big three)。事实上,非线性光学也好,我现在做的物理凝胶化也好,感觉也很难跟每周看到的Science和Nature上的那些文章拿来对比。在那篇文章里说:

The big three try to be general; they will, in principle, publish reports from any discipline, and they anticipate readership from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his explicit generality means that the scientific results must not only be of general interest, but also highly significant. The remaining journals become more specialized, covering perhaps only physics, or optics, or even just optical networking. However, they all claim to only publish work that is highly original in nature.

这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文章放到Sciene/Nature/PNAS上,就是要给外行人看的,并不是王鸿飞老师说的“本领域人的评价”的反映。什么期刊是“本领域人的评价”之反映呢?就是一些只发本领域文章的,即专门学科的期刊,比如流变学的话就是J. Rheol.,光学就是Opt. Lett.之类。问题是:

But why are Science, Nature, and PNAS considered the place to put significant work? Why isn’t a new optical phenomena, published in Optics Express, as important as a new optical phenomena published in Science?

“影响”的“因子”

可以说,通过“啥都发”,“三大件”确实达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下面就要讲这“三大件”除了“啥都发”之外还有什么招)。于是,原来我们谈论的是“影响”(impact),为影响构建因子(impact factor)。那问题的答案很自然,不就是要影响吗?何必只靠实力,多宣传宣传岂不更加“事半功倍”,毕竟,现在只是为了“影响”罢了。从期刊谈起,期刊为了影响,为了让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有影响的期刊(journal of high impact),光靠“啥都发”是不够的,对Science或者Nature以外的期刊也不太可行。于是很多期刊都变成了“集综述、新闻、评论、快报、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期刊”。当Chem. Commun.、Chem. Lett.、Macromol. Rapid Commun.这些标题的期刊也每期发review发highlight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世界很搞笑。尽管Angew. Chem. Int. Ed.上面的essay的确也挺有可读性,但那逻辑上也并不能使发在它上面的research paper很重要——这是不相关的两码事。不过当你只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的时候,这两码事就神奇地变成了一回事。说白了就是,现在很多journal靠发点这些account啊highlight啊什么的(多数自吹自擂)把整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撑高,为刊内的真正research paper拉分。

期刊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强化一篇文章的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甚至直接把conclusion改成perspectives或者outlooks,那什么弱化了呢就是那项工作的detail弱化了。这是为了文章的可读性,为了可以吸引不同领域的读者并使外行的他们认为“很重要”。经常遇到的情况是,Nature上的文章,涉及到更详尽的数据和讨论的话,就只能引用一篇先前发在一个专门期刊上的文章。因为这些具体讨论并不被鼓励出现在Nature上面。就我硕士课题的关于“分子项链”的工作,A. Harada是先发了一篇Macromolecules的,然后再发Nature。那篇Macromolecules也只是个快报,也没啥Detail。Detail是后来又发一篇Macromolecules,再加一篇JOC,这两篇文章都是一年多后的事了。Nature/Science的文章的可信度其实是用名声和面子撑着的,所以为什么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老是出问题要撤稿。现在,JACS等起码算是专门学科的期刊也想学习这种做法,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我的感觉就是现在JACS发一堆Communication,而且这些communication多数只有两页,最多不超过三页;而且明显感觉得到引言段落很有水平,或者说经过“雕琢”。至于实验的具体数据则全部堆在了supporting information那里,supporting information常常有十几页。也就是说,本身是一篇十几页的article,非要改造成表面看只有两页的communication来发,这不是逼着作者们狂练“字字珠玑”的能力吗?难怪我们学生常常被告诫说写文章的学问甚至要比做实验的学问来得重要(当然这各告诫很大程度上还是正确和积极的)。反观专门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不高,但是详细得很,我这领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J. Polym. Sci. Part A/B了,影响因子不知道现在达到4了没有,但它几乎每篇paper都是十几页的。在Science上面,十几页的东西都是Review了。具体看J. Polym. Sci.上的文章,你会觉得信息量很丰富,看完了很有收获。但是你并不会觉得它的每篇paper都想看,因为它的文章主题都太仔细了,不做这个的不会关心这么“平凡”的问题。但是当你为你自己想做的课题搜集资料的时候,来自这一期刊的paper又会大量出现在你眼前。事实上,这才是“行内人”接触你的工作的常规方式。

媒体和出版商的作用(这里请科学网工作人员留意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很重要。尤其是当那个期刊自己就是一个媒体的,例如Nature在News and Views里面介绍回本期的某文章,Science的this week in science也是如此。去看Angew. Chem. Int. Ed.上的Hightlights,会发现介绍回ACIE的论文的情况也很多,ACS甚至直接有一个Chem. Eng. News.。这已经制造了双重的效果了。然后再看其他媒体,纵观NewScientist、Nobel Intent、The Scientist,或更明显地,公众媒体如New York Times,它们基本上只会报道“三大件”上的文章,极少报道专门期刊上发表的成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有两个。一是,Nature/Science已经在News and Views和This Week in Science里面帮记者写好了,并不是某一领域专家的媒体工作者往往不用生啃原始文章就能靠翻译一下这些英文报道来交差,有时甚至是全文翻译一篇Chem. Eng. News.上对某Science文章的报道来作为本媒体该Science文章的报道。另一个导致媒体常常关照“三大件”的原因就是事实上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paper”都发表在“三大件”上,或者,在化学领域,JACS或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或者Nano. Lett.上。很少看到媒体报道发表在J. Polym. Sci., Part A/B上或者Langmuir上的研究成果。而事实可能只不过是Nature上面的文章看懂的人多,J. Polym. Sci.上的文章关心的人少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这种做法使得“三大件”和ACIE等期刊的“影响”提高了很多,因此也反映在了“因子”上。

当然了,要说明的是,媒体在报道一项新研究成果的时候,必不可少的是要采访行内专家对这项成果的评价。很多中规中矩的研究报道都是这样的,很多还不止采访一个人。但事实上你很难看到有批评性的评论的,多数都是赞扬有加,我不知道为什么。

“做”科学还是“写”科学

刚才提到了“写文章的本领一做实验的本领同等重要”这一观点。这句话真的值得仔细考虑一下它到底对在什么地方,又错在什么地方。关键是,我们拿什么example去support这个point。很多人的例子就是,某某工作,一般性地写,就发了某本领域内期刊,而另一项相似的工作,写得很牛,Nature就要了。这种病态的gossip居然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道貌岸然的东西,以致各大论坛上都在讨论Nature文章的第一句话怎么写,第一段怎么写,乃至全文结构和内容选弃经验。某些导师也要承担责任,我不能确切指哪个老师是举这样的例子来诠释写文章的重要性的,但印象中听到很多,很多导师就直接把发nature、science当成一种荣耀,在介绍他人的时候往往以“最后这项工作发nature了”来结束,难怪做学生的不懂真正评价领域内同行的工作了,要知道很多领域是一篇Science或Nature都没有过的,叫学生怎么评价?

写文章是一种学问,是很重要,但它并不重要在如何才能发Nature。而应该是像王鸿飞老师所说的那样:

我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首先会问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会问自己如果自己的同行读到这篇文章会从中学到些什么,然后会问自己如果不发表这篇文章在学术上会有什么损失,等等。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我最不愿意去写的就是没有意义的文章。另外,在写文章的时候,我还会问自己这篇文章被真正的行家读到会不会让人瞧不起。

然而我觉得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达不到这么高级。毕竟文章有没有knowledge主要和作者的工作内容本身有关。很多学生不要说工作得怎么样,叫他报道一下他的结果都乱七八糟,哪些数据该要哪些数据不该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根据你目前所能给出的数据小心地define你的结论,不要给审稿人拿你的conclusion来向你的数据发难等等问题,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主见,我看到个别导师本身也没什么主见,作为导师也起不到让学生的文章在审稿期间更顺利的作用,反作用倒是有。